Search This Blog

Friday, October 23, 2015

ARSPIRE 12.1 面對人口老年化 Meeting the need of aging population

人一生,就像轉了一圈摩天輪,由起點爬上高峰,最終又回到起點的狀態。從起居飲食、大小二事都要人照顧的嬰兒,到達人生的頂峰,隨之而來便要面對走下坡,容顏的蒼老,身體的衰退,最終再度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有些甚至連心智也退回原地。

照顧小巧活潑的小孩,看著他們日漸成長,對許多家庭來說,是充滿著希望的樂事,但照顧體重不輕丶每年只會更差、不會更好的父母,卻是另一番味兒。我是呂大樂教授四代香港人一書中所説的第二代香港人,是人口結構中最多人的年齡層,在這個年齡層,不單要照顧年老多病的父母,還要面對自己身體的走下坡,接受自己的年老色衰,力有不逮,但也同時發現了不少市場有待填補的縫隙,有待開發的商機。


早前,有幸得輝煌復康產品譚明德先生的欣賞,邀請我們一起探討品牌的發展,讓我們對銀髪市場多了認識,所以這夜我和Eli 又再左拉右扯請來不同背景的嘉賓,一起探討人口老化帶來的機會,沒想到不但可請來著名的潘啟迪先生,還能認識到幾位有心有為,願意面對老人問題的年青人,實在非常欣喜。


這夜雲集了許多為老人服務的有心人
潘啟迪先生現為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會務總監,他不單是著名的創意傳媒人,他亦曾在公私營機構,如房委會、醫管局、領匯(已改名領展)等任職高層,這些機構都在不同的層面上面對老人問題,特別是公屋和醫院,今天主要的客群都是老人。他更曾協助鄭經瀚先生一手促成救活了不少獨居老人一命的平安鐘,所以他對老人問題有很深入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


平安鐘-不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社會創新典範?


潘先生和我們分享了平安鐘的誕生,大家今天都流行說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其實早在九十年代的平安鐘,不正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社會創新項目嗎?它不但救活了許多老人,還建立了一個非常成功、能自力更新的社企-長者安居協會,協會多年來拓展了不少資源,進一步開枝散業,發展出不同的服務。潘先生強調單有好的概念是不足夠的,要實現理想,便需要設計出一個好的商業運作模式,才能做到"事業養福利,福利養事業"。昔日推行平安鐘的概念時,他便一個一個環節來解決,首先要說服房委會為有需要的單位安裝硬件,進而設法找來贊助老人邀付月費的支金,有了隱定的收入,機構方能永續地營運下去。

他也分享了一些銀髮市場的最新動向,如在香港上環,針對較年長客群的健身會所-永健坊,這些新嘗試也遇到不少考驗,因為上了年紀的人,對花費、新事物都相對保守。他建議我們多參考日本的經驗,因為它們的銀髮市場已非常成熟,有許多值得借鏡的例子,如針對老人的雜誌-鶴與花孫の力等;日本老人時裝,走向輕巧、舒適、經典、但色彩鮮豔等趨勢。他還提出了許多有趣的想法和點子,讓我們好好思考和探索。


Herman穿著特製的衣服和眼罩在"歷耆"

潘先生帶來了他在領匯時的同事黃炳建(Solomon),而Solomon 又為我們請來了他昔日在皇仁時的同窗陳浩民(Herman),兩位九十後的年青人,都分別創立了推廣關心老人的社會服務和網站。Herman 是科大畢業生,2012年在社企比賽中勝出,和兩位朋友創立了以英文字Elderly(老人)和Empathy(關心)二字組成的Eldpathy歷耆者,通過一副特殊的衣飾,一般人穿上後,可以體會到老人面對的行動不便,老眼昏花,通過理解,進而建立對老人的關心和諒解。短短幾年間,機構已能負擔起全職的員工,且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傳媒的報導,服務對象也由市民大眾擴展到企業培訓,讓員工對老人有更大的耐性,更好的服務,相信這服務對推廣大眾更善待老人,起了很積極的作用。


Solomon為『上有高堂』設計的封面圖畫已清晰表達了網站的崇高願景

Solomon年紀雖輕,卻有一對六七十歲的父母,激發起建立網站以推廣孝道的念頭,還取了很好的名稱-上有高堂,通過充滿創意的點子,有趣的插圖,不段更新的內容,為這傳統的課題,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此外,Solomon更將服務發展成『相』有高堂,藉著影相,讓一家聚首一堂,增加長幼相處互動的機會,加深隔代之間的感情。充滿創意和魄力的Solomon,不單堅持每天都在網站上載新資訊,還與幾位設計師,正在一起研發其他的銀髮產品。

同樣年輕,同樣在研發銀髮產品的,還有獅子山設計的吳鐘華(Jim),早年他參與了理工設計系的工作坊-銀齡設計創意學堂,構想了有趣的開心窗(Famirror),概念是在長者家中設置一面大鏡,鏡同時也是和家人接軌的心窗,通過簡單的手部動作,即可操控這個互動屏幕,讓不便外出的老人也和分散各地的家人"共處一室"。


Jim, Dominic 和 Sissi

除了產品外,我們還請來了創辦長者家的區兆麟(Dominic),機構從事安老院及家居安老(專人即上門照顧)轉介服務,為了做到"安老院一站通",他們搜羅了香港近700間的安老院資料,建立了完善的資料庫,自2005年成立至今,已服務了逾一萬五千個家庭,全職員工人數亦發展至二十名,當中包括了多個專業,如護士、物理治療師、中醫及註冊社工等,企業的成功亦先後為他們帶來了多個獎項。大家都很佩服Dominic 能克服困難,建立如此成功的社會企業,想怕現在已進入收成期的直路,但Dominic卻解釋,安老服務的對象一般都年事已高,隨著老人的辭世,他們還是要不斷拓展客源,不能鬆懈。

嘉賓中,在銀髮市場最有實戰經驗的要算輝煌復康產品的譚明德先生(Alan)了。Alan是一位很有善心的電子工業家,在六七年前他開始研發和製造電動輪椅,產品可以按客人的特別需要改裝,做出適合香港,特別輕巧和方便的輪椅,為了推銷產品和認識銀髮市場,公司更建立了一個零售品牌-唯健康,在港九及廣州共有近十間分店,因此有機會直接面對客群,吸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更發現了一些傳統的設計概念,未必適用於年老的客人身上。
Alan 自行研發生產的電動輪椅,還可以摺合起來

Alan的得力助手-陳春媚小姐(Sissi)便告訴我們一些設想與市場現實出現落差的寶貴經驗。昔日為了讓輪椅的顧客有更多的選擇,他們設計了多種顏色的坐墊和靠背,讓客人可以為輪椅換上更漂亮的衣服,可是這些設計客人並不受落,他們還是偏好傳統的黑色:他們又曾設計了許多特色的拐杖,甚至有金有銀色的,可是最終都沒有市場,反而一些最不像拐杖、看似雨傘的,成了熱賣的產品。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到,太有設計的產品不一定受到老人家的歡迎,因為他們根本不希望自己的不濟、自己頼以活動的工具,會引來別人的目光。

這正正便是通用設計的好處,老年人或殘疾人仕都不希望被標籤,所以近年世界各地都推行通用設計的概念-設計不單考慮一般人的需要,同時要兼顧有特殊需要的人。這方面,在座的Joseph Kwan便是權威,多年來他一直為傷殘老弱人仕,規劃他們適合使用的出入通道,自2005年起,他更成立了UDA顧問公司,專為建築項目做通用設計,現在香港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築項目,都會要求聘用通用設計的專家,讓這些項目可以為老弱傷殘人仕所使用,也避免違反相關的歧視條例。

我在這方面有較深入的認識,也要多謝IAU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Universal Design) 2012年邀請我參加福岡通用設計的國際會議,為了準備演講,我不得不四出尋找資料,更走訪了不同的機構,如在這方面走在得比較前的房屋協會,他們不但成立了長者安居資源中心,又推出住安心計劃,協助市民改動家居以適合老人居住,還開發了針對老人客群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除了會前準備,在福岡的國際會議上,我不但有機會聽到許多專家的分享,還參觀了同期舉行的專題博覽會,看到林林種種,專為老人而設計的產品和服務,讓我對老人的需要加深了認識,也明白到這個困擾大部份先進國家的人口老化問題,實在是迫在眉睫。

隨著嬰兒潮出生的人步入老年和文明帶來的副產品-低出生率,許多國家都面對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走在全球之先的日本,已有四分一人口超過65歲,香港也將於2033年,達到同樣的老齡人口比例。香港除了有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均壽命外,還有超低的出生率(一個女人生不到一個小孩),加劇了社會的扶老比(即年青人供養老人的比例)問題,老年人口為年青一代帶來沉重的壓力。

不過,時代也在轉變,科技和醫療的進步,正不停為老人重新定義,昔日六七十歲可能已被視之為老人,但今天在這個年齡層的人,有很多還是異常精壯,行動自如,有些更擁有豐厚的財產,不少退休公務員每月還領著退休金,生活無休,故仍是一個不用忽視的龎大市場。

不管這些轉變最終會否帶來新的商機,但能為養育我們的父母、為社會努力耕耘的上一代盡一分力,讓他們得到方便舒適的生活,得到兒孫的照顧和關懷,得到大眾的尊重和忍耐,在人生下半場,劃上完滿的句號,都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15

ARSPIRE 11.1 創客新潮流 The Rise of Maker Movement

你有這些特質嗎?

別人眼中的垃圾,你卻如獲至寶地收集起來,換來家人的投訴? 你對許多東西都有興趣,總愛觸碰它們,甚至將之解體,(但拼合時又總多了一點,放不回去);你對許多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學習是你最大的嗜好;別人一室的工具,對你來說,比漂亮的衣服、好吃的東西還要令人羡慕;你會坐然起行,不會只說不做;你頗自信,相信自己甚麼都能弄出來,男的自行修理電器、女的動手造衣飾、就是愛DIY.......;這夜來了一群令我大有"他鄉遇故之"感覺的嘉賓,我們都好像具備上述的特質,談到創作,說話滔滔,對生活充滿激情,是熱愛動手的「創客」(Makers) 。

讓我留意到「創客」(Maker) 一詞,是最近在香港相繼成立的創客空間(Makers或 Hackers Space),如油塘的工匠彎 Maker Bay, 在堅尼地城的 MakerHive 等,也有協助創客將作品發展成商品的Brinc,讓我這個科技盲的人,還以為創客(Maker)是新鮮的事物,原來早於幾年前,香港梁惠淵博士Dr. William Liang已在上環創立了第一個"以創會友"的機構Dimsum Labs,今夜我們便有幸請來William 為我們細說這個潮流的來由  ,還有多位有趣的朋友來分享「創客」的經驗和故事。


William (中)為大家分享Dimsum Labs 的故事

有別於"後有的來者",Dimsum Labs是一個會員制的非弁利機構,而非一般出租設有共用工具的工作空間。每個星期二的晚上,志同道合的創客(不單是會員)便可到上環的會址參與HackJam,就不同的題目分享知識,一起創作,工作室還不時舉辦課程和活動,普及創作的知識和文化。創辦人William 是工程學博士,現職理工大學設計系講師,也輔導創業基金PolyU Micro Fund 的創業學員,除了點心Labs外,他還不時到大中小學,推廣創作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創作,減少消耗資源( Create More & Consume Less ),把壞的修好重用,把廢物變成有用的,享受創作經驗代替享受物質,把感情注入自己親手製作的成品,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

William 解釋「創客」(Makers) 一詞源於一本介紹親手創作(DIY)的專題雜誌--Make Magazine。說白了,Makers 便是傳統的DIY,加上現代的互聯網。網絡大大提升了創作的空間和機會: 通過互聯網,各種所需的零件和材料,可以輕易訂購回來;各種所需的知識,可以網上查閱,不同的步驟和工序,可以觀看網上詳細的錄象示範,遇到問題,甚至可以向遙遠的專家求教。這一切,讓許多昔日只能在工廠生產的家品、電器、玩具,甚至機器、機械人,都可以自己組裝砌合而成,亦可將自己滿腦子有趣的意念,一一試驗實踐,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甚至成就了新的產品和發明。創客並不孤獨,通過互聯網,大家可以交流心得,發報成果,與人分享創作的喜悅和滿足。
整晚Arduino 不絕於耳,它成了創客門的恩物

此外,除了電腦軟件日趨容易使用外,硬件也有突破性的發展。現成而廉宜的電子板Arduino,為工程知識不深的創客,開啟了進入電子設計的大門, 它可以輕易結合電腦,讓人自行編寫操作程式,它簡單易學的介面,讓不懂電子科技的設計師和藝術家,跨過技術的門檻,走上做互動設計的捷徑。此外,它開放的設計平台,讓許多生產商為它開發不同的兼容配件和伸延產品(plug in shields),讓不同功能的配件可以直接插在底板之上,拼合使用。在坐的馬志鴻和Sunny Cheung ,便正在生產及研發這類產品。

志鴻在介紹它在研發中的新產品, 進一步降低創作的科技門檻

志鴻和Sunny Cheung 也是Dimsum Labs的會員,志鴻在深圳創立的 Redbearlab.com,和當地著名「創客」組織--柴火的創辦人合作,生產一系列以Arduino為基礎的藍芽操控裝置(BLE Shield),成為了非常熱賣的產品。志鴻對Arduino 和「創客」的前途堅信不移,他認為這是世界的大趨勢,不少大的電子品牌,也相繼為Arduino開發產品,而中國具有充足的技術人材,完善的生產線,讓中國的產品價廉物美,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為了進一步普及「創客」文化,他正開發另一系列更易入門的Pre-Arduino電子產品,提供Lego Mindstorms 以外,更實惠、更容易的選擇,產品可以通過行動裝置的應用程式apps. ,直接認出各種電子配件,不需使用電腦或任何驅動程式,讓小朋友可以輕易造出自己的玩具,編寫簡單的操控程式,享受創作的快樂,寓學習於娛樂。
Allan 和多位設計師為PMQ一起創作的緒舞間

除了內在的電子零件外,普及了的3D打印技術,也讓設計師做出許多昔日難以倒模鑄造的設計和複雜造形的構件,且不用作一式一樣的大量生產,所以成為創客的恩物。Edmond Wong、Allan Au  和Wilton Ip 都分別創作了不同的3D打印作品。Edmond 是建築師,通過Indiegogo的網上平台,他成功集資生產自己設計的MONO 眼鏡,能把設計變成真正有市場的產品,可說殊不簡單。Allan 既曾學習電腦工程,又曾修讀媒體藝術,更從事印刷業多年,這有趣的背景讓他涉獵多方面的知識,通過電腦程式,他把影像演譯成立體的肌理,做出結合科技與藝術的作品,其作品現在PMQ的商戶Dust Production 內展出。此外,他也經常和不同的設計團隊合作,為他們解決多媒體設計的操控技術問題,去年在PMQ便和其他設師集體創作了緒舞間的裝置
Edmond 和Wilton 在互相認識

Wilton Ip 的背景怕要用神奇一詞來形容,他曾先後完成土木工程、法律及建築幾個南轅北轍的學科,他和另外四位友人創業,研發3D打印的燈飾,雖然設計非常出色,且得到媒體廣泛報導和欣賞,但由於製作成本高昂,最終未能成功開拓市場,成為真正的產品。可是,他卻建立了SpacePulse 過二千呎的大型工作室,設備異常的完善,包括自製的大型極光切割機(Laser Cutter)、3D打印機、CNC Machine、木工房等,可說式式俱備,最令人豔羡的,還有工作室上那像世外桃源的天台花園。Wilton 不單創作了多件CNC切割的藝術作品,展示於工作室的入口畫廊,他亦為許多只會想不會做的藝術家和設計師,解決背後的生產和技術問題,實現了他們的構想。

Wilton 自己砌了這台大型Laser 機, 工作室還有小畫廊展示自己的作品

單看這些來賓,便知創客的世界多有趣,有多奇人異事。我曾在香港大學教創意學科多年,先後請來許多不同背景、"創意爆焩"的朋友來分享,自己也一直從事不同的創作,深深體會到動手去做的重要性,創作的「創」不就是拿著「刀」向自己的「倉」開刀嗎? 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上倉」-收集別人眼中的垃圾,那卻正正是我們重要的創作素材。 創作的過程不就是一連串的「行動」與「反應」的結果嗎? 不過,好像香港的創客風還未十分盛行,傳統學校教育仍然相對刻板,側重吸收多於創作,但也不能全怪罪於學校,中國人父母大都相信「工字不出頭」,鮮有鼓勵兒女用手,更希望他們日後成為用腦用口一族。

近日,外地的創客機構爭相來香港開業,皆因香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方面鄰近生產設備完善、配件齊全的世界工廠,另一面接通中西兩大體系,更正值中國由來料加工轉型到自行設計、自建品牌的年代,在這關鍵時刻,李克強總理特意到訪新圳的柴火創客空間,令這2010年成立的非機器科技工作坊一夜成名,也讓創客的概念成為火熱的話題,我們就此可以從中窺視「創客」在這重新定位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Tuesday, August 18, 2015

ARSPIRE 10.1 旅行達人 Expert Travelers

有人說: 旅行是真正的富足,它代表了你擁有健康、時間、閑錢,我想,清單還需加上可貴的自由和青春的心境。對於年青的,他們可能甚麼都不缺,缺的可能只是金錢; 對於年長的,有的可能是時間和金錢,缺的卻是健康,一些需要體力和攀高的,怕已是有心無力了;對於心態老的,缺的可能是那份年青的探奇心,那份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對於在業和有牽掛的,最缺的怕是時間和自由了。旅行讓陌生的環境喚醒日漸麻木的感覺,讓人生的旅途滿載豐厚的閱歷和記憶。

今夜我和Eli 便請來了幾位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從上述的角度,他們都比我們富足,因為他們的足跡踏遍世界許多角落,看過極光, 遙遠的南美州也去過多次,我們去旅行以周為單位,他們不少都曾以月為單位去旅行。



Sarah Wu 和Derek Kwik

Sarah Wu是退休了的高級公務員(AO),雖然為工作她曾駐英美近十年,但她卻不想藉公職外遊,故自2010年9月退休後,當上了"專業旅行家",足跡踏遍七大州,旅行一去可長達七個月,在港的時間可能要比在路上的少。她熱愛大自然和遠足,渡假、購物非她的興趣,更不講究飲食和住宿的舒適,她曾先後參加了Dragoman 的越野貨車團到西非及南美,貨車一行二十八人,車到達不同的地方,便就地紮營留宿,真正體會到在野外的情趣。為了讓旅行留下紀錄,Sarah 將沿途的旅程重點及照片,上存至自己的網頁www.sarahontheroad.hk,雖然網頁非為他人而寫,但遍及七十多國的足跡、握要活潑的文字、有趣的照片,令網頁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旅行網誌。


大家在聆聽的Ben Yiu的分享

Benjamin Yiu,Howard Lui, Eddy Poon  都是另類建築師。Benjiman 離職前主理HKU SPACE 的建築課程,十五年的教育工作,讓他可以利用特長的學校假期去旅行,也讓他可以把興趣融入工作,開辦了旅行建築課程。現在他已離開昔日的學校崗位,工作相對"困身",取而代之的是頻密但較短的旅程,如在亞州或個別城市作深度遊。Benjamin 旅行多年,至今仍堅持每天以紙筆寫下詳細的旅行日記,縱使旅途有多疲累,仍從不間斷,洋洋幾千字,他可在數十分鐘內完成,相對一般人以相機把景物、人物直搬下來,他的日記會有更多的心路歷程、照片拍不下來的甜酸苦辣,更刻骨銘心的記憶,可惜這些珍貴的紀錄,他至今並未公之於世,我相信如果能結集成書,將會是一本極精彩的遊記。


Eddy Poon

Howard和Eddy都是Eli的同學,中大建築系第一屆開荒的畢業生。Eddy 轉工前任ISO 的審計工作,由於工作以項目為單元,所以在項目之間能抽身出遊,而他選的旅行點很不一樣,包括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神秘" 邪惡軸心",如北朝鮮、伊朗、古巴,還有較"偏門"的高加索地區多國等,見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與物,領略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他不單是個旅行達人,他拍的旅行照片亦絕對是攝影家的水平。



Howard Lui自資出版精美的旅行影為雲南的建設籌款

Howard 的旅行興趣始於96年的西藏旅行,自始一發不可收拾,在四十歳時,他決定為自己送上一份禮物,辭去承建商的工作,開始一個長達十四個月的悠長環球旅行,走盡中南美、中亞、世界各大州,去盡許多貧窮偏遠的地區後,讓他決心把自己這份禮物惠及他人,他回來後,自資把拍下來出色的照片,結集成書,印下了500本厚近三公分的精美硬皮影集出售,藉此籌得30萬元,捐贈與缺乏物資的雲南偏遠地區,興建衛生院。這份魄力和善心,實在令人欽佩。

除了上述的朋友,我還請來了我在Founder Institute 課程的導師郭振Derek Kwik , Derek 是一個創投基金Brave Soldiers的創辦人, 公司名稱正正反映了他的行為和性格,是一個愛自我挑戰,不斷每周克苦操鍊、勇往直前,不輕言敗的戰士。十多年來,他參與了世界各地的沙漠馬拉松比賽,到過世界上最熱、最冷、最高的沙漠。每次比賽,他都不是以運動員的心態與人比鬥速度,而是以完成賽事為目標,縱使腿部靭帶斷列初癒,縱使腳部發腫劇痛,他都堅持跑畢全程,因為他深信:痛苦是短暫的,放棄卻是永久的(Pain is temporary; Quitting lasts forever),並一直以此名言來勉勵年青人和創業者,他一再強調"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把理想付諸行動的人,才能一步步地實現理想。


Derek為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籌款出版的兒童繪本


除了鍛鍊心志外,到外地長跑也為Derek建立了許多其他的平台,不單幫助了自己的事業,也為社會作出貢獻。因為在路上,所有競賽者都無分尊卑,互相扶持而成為深交,當中不少更日後成為了他工作上的"貴人"。他引人入勝的長跑故事,堅毅不屈的精神,為他提供了不絕的公開演說機會、傳媒爭相的報導,還引來出版社為他出版書藉,甚至集結成兒童繪本,為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籌募經費。這不但可以造福社會、勉勵別人,還對建立個人及公司的品牌,有莫大的幫助。


大家回顧一些旅行閱歷後,開始慨歎科技為旅行帶來不少方便的同時,也讓旅行變了質。在坐的,不少熱愛旅行是因為路上可以完全脫離平日的生活、香港的資訊,暫時忘卻日常的雜務和牽掛,在回港時,又重新對昔日熟識的一切找回感覺。可是今天,科技把我們無時無刻與平日生活的圈子緊扣著,再也不容易"玩失踪",享受短暫與世隔絕的寧靜和自由。此外,旅行另一大情趣便是那份歷奇的感覺,但網上豐富的資料和圖片,大大減低了旅途環境的陌生感,要住的地方,要參觀的景點,網上都鉅細無遺。旅行除了景物外,還有那份他鄉與人偶遇的緣份,但相對昔日,大顆兒在青年旅社內認識不同國籍的朋友,互換資訊,相約結伴同行,現在大家不發一言,各自專心享用wifi, 通過互聯網找資料、答電郵、上臉書,變得異常的冰冷,以至有青年旅社張貼標示,提醒大家"Please talk",所以有人認為今天的Social Networking,其實是Social Not working!

可能話題實在有趣,不知不覺便到了"落閘時間"(即再沒中央冷氣),許多剛開始時觸及的實用話題,例如如何凸破限制善用飛行積分,如何購平機票,如何收拾行裝等等,都再沒有時間進一步分享。

在這幾位旅行達人的身上,我們看到Sarah網誌所說的"Travel is for Life",旅行豐盛了他們的人生,我們也要珍惜自己擁有的,好好享受旅行的樂趣,生命的真正富足!

Monday, July 20, 2015

ARSPIRE 9.1 體驗-世代新籌碼 Experience - the new currency

互聯網年代, 把許多遊戲規則都改變了。

昔日我們出門訂酒店房間,可能會相信連鎖品牌是品質的保證,今天我們更相信的怕是用家的經驗。昔日買東西,到商店是唯一的選擇,今天買東西可以"一網打盡",還會把貨品送上門來,要顧客舟車勞動,遠道而來的,便需要提供購物以外的回報。如果能讓顧客有滿意難忘的經歷,即不難傳遍八方,但同樣地,不好的經驗怕會傳得更快更瘋,所以有說體驗成了新世代的籌碼。

網絡雖無遠弗屆,但幸好電腦至今還只有做平面和媒體的份兒,在聲色以外,還未能為人提供其他的體驗,人還是會到餐廳品嚐食物的色香味,網上雖有電影,還不如置身影院的大螢幕前,將自己代入電影的空間中,又或在時裝店中,把弄觸摸衣物,或將之套拼在身上,在鏡前自我端詳。
Michelle Lam 創立的Spoilt 成了香港體驗禮品的龍頭
就體驗這主題,我請來了幾位有趣的朋友, Michelle Lam 創辦的Spoilt 體驗禮品店,便直接把體驗變成商品來出售,在這物資過盛的年代,收到別人用心送來,但又不稱心適用的禮物,最是頭痛,把它棄之,對人不敬兼浪費,但閒置家中又嫌浪費空間,所以送上一份別緻的體驗禮物,實在是很不錯且環保的選擇。Spoilt 出售的體驗產品走的是高質素的路線,林林種種,有讓人發揮創意的各式美術、攝影、工藝作坊,做的除了一般手飾擺設外,還可以為自己做一雙鞋,灌錄一張音樂光盤,甚至充當半天的模特兒; 輕鬆消閒的有各式水療、瑜伽、美容課程; 也有各種刺激萬分、飛簷走壁,上天下海的歷奇體驗,當中還包括了許多男士夢寐以求,駕駛各式名車,甚至馳賽道的機會; 說到最受歡迎的,還是離不開香港人的最愛,享用各式美食,名廚到會,以至為不同年齡層設計的烹飪課程。所以,對Michelle 來說,現在她並不乏有趣的體驗產品,反而要面對的,是業務增長時,是如何為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務,保持服務的質素。
相信駕駛保時捷是不少人有興趣的體驗
說到Michelle 的創業故事,也讓我感到非常佩服,問她為何會想到做體驗禮品的生意,她告訴我們,昔日她開始創業時,她同時在市場推出幾種產品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產品的最簡化版)試探市場,發覺體驗產品的反應最好,市場潛力最大,便單人匹馬開始了這門生意,當時市場上還有幾個競爭對手,在這幾年間,都給她一一淘汰了,最後她更把餘下的Red Packet, 也於去年收購下來,提供可以直接在商店銷售,禮盒式的體驗產品禮券。公司通過直接面對客人(B2C),日漸建立了口啤和品牌,慢慢從接待散客轉型為面對企業(B2B),成為不少公司獎勵員工的禮物,又或回饋忠實顧客的贈品,由於企業單量大,所以更有效率,但也因為每個活動的人數多,有時要找到適合的場地也不容易,特別是需要廚房設備的烹飪課程。

除了Michelle, 我還請來KC Ng,他任職著名商場設計公司Benoy 的高層,Benoy 的商場項目,除了香港的圓方、希慎廣場、Apm,新加坡的Ion Orchard外,國內的項目更是遍及全中國,單是在深圳,現在便有多個大型項目在進行中,請他來說說商場的最新設計動向,無疑是最有說服力了。

KC 絕對認同網購嚴重打擊了商場的生意,而商場設計必然走上了"賣體驗"的這一條路,昔日商場設計,付租能力低的餐飲部份,可能只佔總面積的20至25%,但今天可能要佔上40-50%,此外,所有大型商場都會在人流不足的高層或偏遠位置,加入娛樂設施,以帶動人流,但娛樂設施的類型,卻隨著不同時代,不同的潮流有所轉變,電影院還是保持著一貫的吸引力,相對地,昔日流行的溜冰場,KTV等, 則好像有點息微,反而一些學習體驗、工作坊等,如飪學校,成了商場人流的新引擎。此外,商場的大型推廣活動也越催頻密,公共空間必須為活動提供良好的舞台,而活動的主題和號召力,所能帶動的媒體反應,更是所有商場比拼創意的戰場。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把的我的遠房親戚Ivan Chan也請了過來。
KC和 Ivan
Ivan 是很了不起的年青創業家,他成立的Promotional Partners Worldwide (PPW),代理多個國際知名娛樂、文化、體育品牌,包括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 多個球隊品牌如萬聯,甚至著名的披頭四樂隊Beatles,設計師熱愛的色標Pantone等。兒童的更是包羅萬有,男孩熱愛的火車頭Thomas and Friends、藍精靈、小豬佩奇(Peppa Pig)、天線寶寶(Teletubbies)等。他為這些品牌在大中華地區做授權工作, 讓企業可以購買版權,製作不同的產品、設計、場景、節目等,甚至是整個主題公園,是真正的無形文化產業。在產權意識薄弱的中國,大家都懷疑他是否會面對很大的侵權問題,不過,Ivan 告訴我們,今天中國社會已較成熟,商場或企業已不敢公然侵犯知名品牌的版權。

大家都以為Ivan 代理這麼多品牌,業務又遍及全國各地,定必非常忙碌,要花不少時間在內地,但他的答案是不,他認為在國內做生意,必須要找熟悉當地環境、有當地人脈的人來經營,只要懂得用人,不見得特別困難。現在他的授權生意已取得成績,他又開始開拓另一門範疇的生意,便是將娛樂和教育結合的edutainment"好開始,利用其下的品牌,和國內單位合辨娛樂教育課程和項目,如即將在深圳開幕的兒童探索中心,便是一個為兒童提供富娛樂性學習的體驗基地。

Ivan 直言在今天,商場都面對很大的挑戰,只要項目有好的品牌,能為客人提供有趣及不一樣的體驗,則不難受到商場的垂青,甚至開出極吸引的條件以羅致,希望藉此提高人們到商場的意慾。
PPW代理許多國際知名的品牌






Tuesday, June 16, 2015

ARSPIRE 8.1線上和線下的推廣 Promotion from Online to Offline

近三十年的建築生涯,目睹著許多的變化,建築不再是繁華街道的立面, 商業建築漸漸變成品牌的載體,商廈低層的外觀改由旗艦店設計師執筆,玻璃幕牆成了LED的畫板,樓宇成了大型廣告的支架,廣告收益隨時較室內空間租金為高,至使許多建築師,感到商業建築沒有發揮的空間,只好寄望有日能做自由度較大的公建或文化項目。與此同時,虛擬的空間,媒體的普及,亦挑戰著傳統"磚頭"的重要性,網上銷售的便捷令實體店要重新定位,線上線下大比拼,爭的都是大眾的眼光,和被瀏覽的機會。與其慨歎時移勢易,不如與時並進,擁抱改變,所以這夜便請來不同背景的專家,讓我們來談談今天這場各出奇謀、鬥遠鬥鬧的世紀推廣大戰。




Bruce Kong 創辦的POAD,相信香港無人不識,那簡潔鮮明的名稱,代表著Passion for Outdoor Ad ,(我覺得還可以看成Promotion + Road),那醒目的鮮青色背景、粗體白字標記,都教人一見難忘,這都歸功於Bruce對平面設計的濃厚興趣和敏銳的觸角;Bruce 為了保持品牌形象,要求每兩個月便更換隧道旁的大招牌,好讓招牌在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光潔亮麗;要讓品牌成為行業的龍頭,Bruce要求每個招牌都要"入則",正式獲得屋宇署的認可,不走違章建築的捷徑,將昔日遺下的"無則招牌"幾乎全部取締

POAD的成功故事, 可追溯到Bruce二十多年來的努力,一如許多成功的創業者,都經過做推銷的洗鍊,Bruce在未自立門戶前,已從事多年招牌的市場推廣,承擔同事們餘下的"豬頭骨",卻讓他磨鍊出不凡的身手、有機會接觸到不尋常的客戶和項目,並幸運地遇上了充滿人情味的顧客,預繳一年的費用,為他解決了創業現金流的問題。多年來,面對著許多困難,如建造全港首個巨型旋轉招牌、禽流感低潮等,卻又一一化險為夷,甚至更上一層樓,業務亦由傳統招牌伸延至其他類別,如街上的電車站、建築物的幕牆、隧道入口等; 由私人商廈走到政府物業,由傳統打印到電子屏幕;由平面走向立體等。

二十多年來,他亦目睹不少行業的轉變,隨著彩色印刷的普及,廣告招牌已變得鋪天蓋地,要突圍而出,殊不容易,他最近便留意到蘋果電腦的策略,選擇周邊無其他廣告的位置做宣傳,令訊息在無雜音的環境下而變得特別清晰響亮。公司生意日漸成長的同時,經營環境也面對不少挑戰,除了行業競爭日趨劇烈,要不停尋找藍海的市場空間,亦目睹了香港行政環境的轉變,不過,Bruce 引用了電影一代宗師中的一句對白來勉勵大家要努力不懈,不要氣餒,只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做商場項目多年,便知道今天的商場,除了必備的網頁和面書Facebook外,還要建立自己的應用程式,千方百計利誘客人下戴,目的不只是希望客人接收商場的宣傳訊息,更重要的是收集客人的資料,方便商場分析客群的背景和喜好。要和客人建立長期的關係,最有效的途徑,還是要善用社交媒體,特別是面書Facebook,讓客人緊貼商場的一舉一動,在芸芸的香港商場中,便以K11的facebook 在這方面做得最為出色,建立了超過十六萬的社交網絡圈子,所以我便請來了社交媒體背後的負責人Matthew Chan,分享一下心得。
Matthew Chan of K11

短短的交談,便知道Matthew 非常博學,他做過廣告公司及大品牌的網絡媒體工作多年,他告訴我們,做社交媒體必須對新事物有敏銳的觸角,能洞悉大潮流和趨勢,而今天做社交媒體,大眾對直接的宣傳廣告,都十分抗拒,故在Facebook要將推銷的工作化整為零,平日要為讀者提供大量有趣的內容,只能偶爾將訊息不知不覺地滲進內容之間,盡量不留痕跡,因為社交網絡上太露骨的推銷"hard sell",會讓"粉絲"卻步。當客戶覆蓋內地時,還要解決內地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網絡平台,工作一點也不容易,幸好,K11的品牌性格鮮明,致力將藝術與商業結合,將商場化身成博物館,這個另類的定位,讓品牌有更清晰的主題去設計版面、尋找點子、做好內容。
Picture by Hugo Poon

同場我也請來我的一位好朋友Hugo Poon,他是業餘的攝影師,玩的不是器材和人為的效果,而是在香港街角中,捕捉一刻不經意的美麗構圖,一刹那別緻的景物交錯,一偶戲劇性的光影效果,沒有刻意經營自己的網站或大攪個人展覽,只是把照片放在Flickr "One day in my life" 的相集上,已有四萬多的追隨者,更有千多萬的點擊率,甚至有人希望使用他的照片來作唱片的封套,這一切都要多謝今天開放的網絡平台,為人帶來分享的機會,相信再也沒有人需要怨言,自己懷才不遇了。

最後,我還請來了另一位做傳統媒體推廣的好朋友,Mianco Wong,她創立了文心公關 Mention PR,短短創業幾年,已為不少大型文化藝術項目做傳媒推廣,讓報章雜誌爭相報導,為項目帶來數以百萬元計的傳媒宣傳收益,她為我們分享了她做傳媒推廣的心得,要點在於項目的故事線,我們建築業常說的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她強調的卻是"Story, Story, Story", 故事要有深入的內容和有趣的新聞角度,方能引起傳媒的興趣,作出詳盡及較大篇幅的報導,善用名人效應及舉辦有趣的活動節目,亦大大加強項目的宣傳效果。



愛挑戰、不安本份的她,見公關工作已漸上軌道,又再攪新意思,舉辦新藝潮國際藝術博覽New Art Wave Expo ,她有見香港大小藝術展銷平台,都以畫廊為單位,那些未受畫廊垂青的藝術家,苦無展出的機會,決定舉辦以個人名義參展的平台,首屆獲得澳門威尼斯人酒店的場地贊助,定於今年八月二十八至三十日舉行,還設立多個獎項,請來許多星級評判,短短幾個月的籌備,便攪得有聲有色,對她那辦事的能力,面對新挑戰的勇氣,那份對文化藝術的熱誠,真的叫人佩服。

今天,我們常說資訊泛濫,人們開始對不停更新的網上資訊麻木,對周邊七彩斑斕、鋪天蓋地的廣告視而不見,要再找住大眾的目光,顧客的心,好不容易,但與此同時,這場推廣大戰也變得異常的公平,擁有雄厚資金的不一定有絕對的優勢,相反地,只要有好的內容,即使個人匹馬、小企業,也一樣可以得到被賞識、被傳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