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銀髮產品設計.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銀髮產品設計. Show all posts

Friday, October 23, 2015

ARSPIRE 12.1 面對人口老年化 Meeting the need of aging population

人一生,就像轉了一圈摩天輪,由起點爬上高峰,最終又回到起點的狀態。從起居飲食、大小二事都要人照顧的嬰兒,到達人生的頂峰,隨之而來便要面對走下坡,容顏的蒼老,身體的衰退,最終再度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有些甚至連心智也退回原地。

照顧小巧活潑的小孩,看著他們日漸成長,對許多家庭來說,是充滿著希望的樂事,但照顧體重不輕丶每年只會更差、不會更好的父母,卻是另一番味兒。我是呂大樂教授四代香港人一書中所説的第二代香港人,是人口結構中最多人的年齡層,在這個年齡層,不單要照顧年老多病的父母,還要面對自己身體的走下坡,接受自己的年老色衰,力有不逮,但也同時發現了不少市場有待填補的縫隙,有待開發的商機。


早前,有幸得輝煌復康產品譚明德先生的欣賞,邀請我們一起探討品牌的發展,讓我們對銀髪市場多了認識,所以這夜我和Eli 又再左拉右扯請來不同背景的嘉賓,一起探討人口老化帶來的機會,沒想到不但可請來著名的潘啟迪先生,還能認識到幾位有心有為,願意面對老人問題的年青人,實在非常欣喜。


這夜雲集了許多為老人服務的有心人
潘啟迪先生現為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會務總監,他不單是著名的創意傳媒人,他亦曾在公私營機構,如房委會、醫管局、領匯(已改名領展)等任職高層,這些機構都在不同的層面上面對老人問題,特別是公屋和醫院,今天主要的客群都是老人。他更曾協助鄭經瀚先生一手促成救活了不少獨居老人一命的平安鐘,所以他對老人問題有很深入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


平安鐘-不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社會創新典範?


潘先生和我們分享了平安鐘的誕生,大家今天都流行說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其實早在九十年代的平安鐘,不正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社會創新項目嗎?它不但救活了許多老人,還建立了一個非常成功、能自力更新的社企-長者安居協會,協會多年來拓展了不少資源,進一步開枝散業,發展出不同的服務。潘先生強調單有好的概念是不足夠的,要實現理想,便需要設計出一個好的商業運作模式,才能做到"事業養福利,福利養事業"。昔日推行平安鐘的概念時,他便一個一個環節來解決,首先要說服房委會為有需要的單位安裝硬件,進而設法找來贊助老人邀付月費的支金,有了隱定的收入,機構方能永續地營運下去。

他也分享了一些銀髮市場的最新動向,如在香港上環,針對較年長客群的健身會所-永健坊,這些新嘗試也遇到不少考驗,因為上了年紀的人,對花費、新事物都相對保守。他建議我們多參考日本的經驗,因為它們的銀髮市場已非常成熟,有許多值得借鏡的例子,如針對老人的雜誌-鶴與花孫の力等;日本老人時裝,走向輕巧、舒適、經典、但色彩鮮豔等趨勢。他還提出了許多有趣的想法和點子,讓我們好好思考和探索。


Herman穿著特製的衣服和眼罩在"歷耆"

潘先生帶來了他在領匯時的同事黃炳建(Solomon),而Solomon 又為我們請來了他昔日在皇仁時的同窗陳浩民(Herman),兩位九十後的年青人,都分別創立了推廣關心老人的社會服務和網站。Herman 是科大畢業生,2012年在社企比賽中勝出,和兩位朋友創立了以英文字Elderly(老人)和Empathy(關心)二字組成的Eldpathy歷耆者,通過一副特殊的衣飾,一般人穿上後,可以體會到老人面對的行動不便,老眼昏花,通過理解,進而建立對老人的關心和諒解。短短幾年間,機構已能負擔起全職的員工,且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傳媒的報導,服務對象也由市民大眾擴展到企業培訓,讓員工對老人有更大的耐性,更好的服務,相信這服務對推廣大眾更善待老人,起了很積極的作用。


Solomon為『上有高堂』設計的封面圖畫已清晰表達了網站的崇高願景

Solomon年紀雖輕,卻有一對六七十歲的父母,激發起建立網站以推廣孝道的念頭,還取了很好的名稱-上有高堂,通過充滿創意的點子,有趣的插圖,不段更新的內容,為這傳統的課題,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此外,Solomon更將服務發展成『相』有高堂,藉著影相,讓一家聚首一堂,增加長幼相處互動的機會,加深隔代之間的感情。充滿創意和魄力的Solomon,不單堅持每天都在網站上載新資訊,還與幾位設計師,正在一起研發其他的銀髮產品。

同樣年輕,同樣在研發銀髮產品的,還有獅子山設計的吳鐘華(Jim),早年他參與了理工設計系的工作坊-銀齡設計創意學堂,構想了有趣的開心窗(Famirror),概念是在長者家中設置一面大鏡,鏡同時也是和家人接軌的心窗,通過簡單的手部動作,即可操控這個互動屏幕,讓不便外出的老人也和分散各地的家人"共處一室"。


Jim, Dominic 和 Sissi

除了產品外,我們還請來了創辦長者家的區兆麟(Dominic),機構從事安老院及家居安老(專人即上門照顧)轉介服務,為了做到"安老院一站通",他們搜羅了香港近700間的安老院資料,建立了完善的資料庫,自2005年成立至今,已服務了逾一萬五千個家庭,全職員工人數亦發展至二十名,當中包括了多個專業,如護士、物理治療師、中醫及註冊社工等,企業的成功亦先後為他們帶來了多個獎項。大家都很佩服Dominic 能克服困難,建立如此成功的社會企業,想怕現在已進入收成期的直路,但Dominic卻解釋,安老服務的對象一般都年事已高,隨著老人的辭世,他們還是要不斷拓展客源,不能鬆懈。

嘉賓中,在銀髮市場最有實戰經驗的要算輝煌復康產品的譚明德先生(Alan)了。Alan是一位很有善心的電子工業家,在六七年前他開始研發和製造電動輪椅,產品可以按客人的特別需要改裝,做出適合香港,特別輕巧和方便的輪椅,為了推銷產品和認識銀髮市場,公司更建立了一個零售品牌-唯健康,在港九及廣州共有近十間分店,因此有機會直接面對客群,吸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更發現了一些傳統的設計概念,未必適用於年老的客人身上。
Alan 自行研發生產的電動輪椅,還可以摺合起來

Alan的得力助手-陳春媚小姐(Sissi)便告訴我們一些設想與市場現實出現落差的寶貴經驗。昔日為了讓輪椅的顧客有更多的選擇,他們設計了多種顏色的坐墊和靠背,讓客人可以為輪椅換上更漂亮的衣服,可是這些設計客人並不受落,他們還是偏好傳統的黑色:他們又曾設計了許多特色的拐杖,甚至有金有銀色的,可是最終都沒有市場,反而一些最不像拐杖、看似雨傘的,成了熱賣的產品。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到,太有設計的產品不一定受到老人家的歡迎,因為他們根本不希望自己的不濟、自己頼以活動的工具,會引來別人的目光。

這正正便是通用設計的好處,老年人或殘疾人仕都不希望被標籤,所以近年世界各地都推行通用設計的概念-設計不單考慮一般人的需要,同時要兼顧有特殊需要的人。這方面,在座的Joseph Kwan便是權威,多年來他一直為傷殘老弱人仕,規劃他們適合使用的出入通道,自2005年起,他更成立了UDA顧問公司,專為建築項目做通用設計,現在香港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築項目,都會要求聘用通用設計的專家,讓這些項目可以為老弱傷殘人仕所使用,也避免違反相關的歧視條例。

我在這方面有較深入的認識,也要多謝IAU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Universal Design) 2012年邀請我參加福岡通用設計的國際會議,為了準備演講,我不得不四出尋找資料,更走訪了不同的機構,如在這方面走在得比較前的房屋協會,他們不但成立了長者安居資源中心,又推出住安心計劃,協助市民改動家居以適合老人居住,還開發了針對老人客群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除了會前準備,在福岡的國際會議上,我不但有機會聽到許多專家的分享,還參觀了同期舉行的專題博覽會,看到林林種種,專為老人而設計的產品和服務,讓我對老人的需要加深了認識,也明白到這個困擾大部份先進國家的人口老化問題,實在是迫在眉睫。

隨著嬰兒潮出生的人步入老年和文明帶來的副產品-低出生率,許多國家都面對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走在全球之先的日本,已有四分一人口超過65歲,香港也將於2033年,達到同樣的老齡人口比例。香港除了有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均壽命外,還有超低的出生率(一個女人生不到一個小孩),加劇了社會的扶老比(即年青人供養老人的比例)問題,老年人口為年青一代帶來沉重的壓力。

不過,時代也在轉變,科技和醫療的進步,正不停為老人重新定義,昔日六七十歲可能已被視之為老人,但今天在這個年齡層的人,有很多還是異常精壯,行動自如,有些更擁有豐厚的財產,不少退休公務員每月還領著退休金,生活無休,故仍是一個不用忽視的龎大市場。

不管這些轉變最終會否帶來新的商機,但能為養育我們的父母、為社會努力耕耘的上一代盡一分力,讓他們得到方便舒適的生活,得到兒孫的照顧和關懷,得到大眾的尊重和忍耐,在人生下半場,劃上完滿的句號,都是很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