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June 16, 2015

ARSPIRE 8.1線上和線下的推廣 Promotion from Online to Offline

近三十年的建築生涯,目睹著許多的變化,建築不再是繁華街道的立面, 商業建築漸漸變成品牌的載體,商廈低層的外觀改由旗艦店設計師執筆,玻璃幕牆成了LED的畫板,樓宇成了大型廣告的支架,廣告收益隨時較室內空間租金為高,至使許多建築師,感到商業建築沒有發揮的空間,只好寄望有日能做自由度較大的公建或文化項目。與此同時,虛擬的空間,媒體的普及,亦挑戰著傳統"磚頭"的重要性,網上銷售的便捷令實體店要重新定位,線上線下大比拼,爭的都是大眾的眼光,和被瀏覽的機會。與其慨歎時移勢易,不如與時並進,擁抱改變,所以這夜便請來不同背景的專家,讓我們來談談今天這場各出奇謀、鬥遠鬥鬧的世紀推廣大戰。




Bruce Kong 創辦的POAD,相信香港無人不識,那簡潔鮮明的名稱,代表著Passion for Outdoor Ad ,(我覺得還可以看成Promotion + Road),那醒目的鮮青色背景、粗體白字標記,都教人一見難忘,這都歸功於Bruce對平面設計的濃厚興趣和敏銳的觸角;Bruce 為了保持品牌形象,要求每兩個月便更換隧道旁的大招牌,好讓招牌在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光潔亮麗;要讓品牌成為行業的龍頭,Bruce要求每個招牌都要"入則",正式獲得屋宇署的認可,不走違章建築的捷徑,將昔日遺下的"無則招牌"幾乎全部取締

POAD的成功故事, 可追溯到Bruce二十多年來的努力,一如許多成功的創業者,都經過做推銷的洗鍊,Bruce在未自立門戶前,已從事多年招牌的市場推廣,承擔同事們餘下的"豬頭骨",卻讓他磨鍊出不凡的身手、有機會接觸到不尋常的客戶和項目,並幸運地遇上了充滿人情味的顧客,預繳一年的費用,為他解決了創業現金流的問題。多年來,面對著許多困難,如建造全港首個巨型旋轉招牌、禽流感低潮等,卻又一一化險為夷,甚至更上一層樓,業務亦由傳統招牌伸延至其他類別,如街上的電車站、建築物的幕牆、隧道入口等; 由私人商廈走到政府物業,由傳統打印到電子屏幕;由平面走向立體等。

二十多年來,他亦目睹不少行業的轉變,隨著彩色印刷的普及,廣告招牌已變得鋪天蓋地,要突圍而出,殊不容易,他最近便留意到蘋果電腦的策略,選擇周邊無其他廣告的位置做宣傳,令訊息在無雜音的環境下而變得特別清晰響亮。公司生意日漸成長的同時,經營環境也面對不少挑戰,除了行業競爭日趨劇烈,要不停尋找藍海的市場空間,亦目睹了香港行政環境的轉變,不過,Bruce 引用了電影一代宗師中的一句對白來勉勵大家要努力不懈,不要氣餒,只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做商場項目多年,便知道今天的商場,除了必備的網頁和面書Facebook外,還要建立自己的應用程式,千方百計利誘客人下戴,目的不只是希望客人接收商場的宣傳訊息,更重要的是收集客人的資料,方便商場分析客群的背景和喜好。要和客人建立長期的關係,最有效的途徑,還是要善用社交媒體,特別是面書Facebook,讓客人緊貼商場的一舉一動,在芸芸的香港商場中,便以K11的facebook 在這方面做得最為出色,建立了超過十六萬的社交網絡圈子,所以我便請來了社交媒體背後的負責人Matthew Chan,分享一下心得。
Matthew Chan of K11

短短的交談,便知道Matthew 非常博學,他做過廣告公司及大品牌的網絡媒體工作多年,他告訴我們,做社交媒體必須對新事物有敏銳的觸角,能洞悉大潮流和趨勢,而今天做社交媒體,大眾對直接的宣傳廣告,都十分抗拒,故在Facebook要將推銷的工作化整為零,平日要為讀者提供大量有趣的內容,只能偶爾將訊息不知不覺地滲進內容之間,盡量不留痕跡,因為社交網絡上太露骨的推銷"hard sell",會讓"粉絲"卻步。當客戶覆蓋內地時,還要解決內地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網絡平台,工作一點也不容易,幸好,K11的品牌性格鮮明,致力將藝術與商業結合,將商場化身成博物館,這個另類的定位,讓品牌有更清晰的主題去設計版面、尋找點子、做好內容。
Picture by Hugo Poon

同場我也請來我的一位好朋友Hugo Poon,他是業餘的攝影師,玩的不是器材和人為的效果,而是在香港街角中,捕捉一刻不經意的美麗構圖,一刹那別緻的景物交錯,一偶戲劇性的光影效果,沒有刻意經營自己的網站或大攪個人展覽,只是把照片放在Flickr "One day in my life" 的相集上,已有四萬多的追隨者,更有千多萬的點擊率,甚至有人希望使用他的照片來作唱片的封套,這一切都要多謝今天開放的網絡平台,為人帶來分享的機會,相信再也沒有人需要怨言,自己懷才不遇了。

最後,我還請來了另一位做傳統媒體推廣的好朋友,Mianco Wong,她創立了文心公關 Mention PR,短短創業幾年,已為不少大型文化藝術項目做傳媒推廣,讓報章雜誌爭相報導,為項目帶來數以百萬元計的傳媒宣傳收益,她為我們分享了她做傳媒推廣的心得,要點在於項目的故事線,我們建築業常說的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她強調的卻是"Story, Story, Story", 故事要有深入的內容和有趣的新聞角度,方能引起傳媒的興趣,作出詳盡及較大篇幅的報導,善用名人效應及舉辦有趣的活動節目,亦大大加強項目的宣傳效果。



愛挑戰、不安本份的她,見公關工作已漸上軌道,又再攪新意思,舉辦新藝潮國際藝術博覽New Art Wave Expo ,她有見香港大小藝術展銷平台,都以畫廊為單位,那些未受畫廊垂青的藝術家,苦無展出的機會,決定舉辦以個人名義參展的平台,首屆獲得澳門威尼斯人酒店的場地贊助,定於今年八月二十八至三十日舉行,還設立多個獎項,請來許多星級評判,短短幾個月的籌備,便攪得有聲有色,對她那辦事的能力,面對新挑戰的勇氣,那份對文化藝術的熱誠,真的叫人佩服。

今天,我們常說資訊泛濫,人們開始對不停更新的網上資訊麻木,對周邊七彩斑斕、鋪天蓋地的廣告視而不見,要再找住大眾的目光,顧客的心,好不容易,但與此同時,這場推廣大戰也變得異常的公平,擁有雄厚資金的不一定有絕對的優勢,相反地,只要有好的內容,即使個人匹馬、小企業,也一樣可以得到被賞識、被傳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