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今天創作容易,找有意義的難 (Creating content is easy, finding what matters is hard)。
只有得到別人用心關注、費神理解的,才有價值,因為注目就等如花這個世代最寶貴、最稀有的資源─時間。Chris Brogan 更說: 留神注目是世紀的新貨幣(Attention is a new currency).
我選這個題目,因今年十一月將要為香港時裝師協會策展,作為今年台灣香港周的主題。要做好這個工作,就要認真下點苦功,不單要對香港時裝設計業界多了解,希望找到香港時裝的靈魂,更希望多做跨界、跨地的交流和合作,能擦出火花,並到處點火,他日或許某些小火點會發光,甚至燎原。我也想籍這個題目,迫自己好好閱讀,以片蓋全,更深入認識「策展」,以及了解它在這時代的意義。
策展的過去和現在
Curation 「策展」是博物館丶藝廊等文化機構裏的工作,從定立展覽主題,挑選展品到佈置展覽,沒想到它是源於英文的"cure"一字,借用了其「看顧」taking care, attention 和「管理」management的意思。我第一個交的策展人朋友是何慶基Oscar Ho,1998年參與他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展覽,他邀請了我這個不曾想過攪藝術的建築師一嚐藝術創作的任性和快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所以策展人的慧眼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自此之後,不單有機會參與許多不同的展覽,還當了幾個展覽的策展人。為了寫這篇網誌,我也重新翻閱了Oscar 送我的書─身份何在: 何慶基的策展工作及藝術。
但在今天,「策展」的意義已遠遠大於這種文化藝術的專業工作了。許多學者都先後著書立說談策展,如Steven Rosenbaum 的 Curation Nation - How to win in a world where consumers are curators,日本資訊媒體人佐佐木俊的「策展的時代」。Steven Rosenbaum在其書中便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要我們想像,水對我們有多重要,每天我們都從家中的洗碗盆、浴盆、淋浴花灑取我們所需的用水,但有一天,這些水源都改成六吋直徑的消防水喉,以高壓噴向我們,家馬上水浸了,我們再也吃不消,水變成了煩惱的源頭,他藉此讓我們領略今天資訊泛濫的情景。
昔日資訊媒體不礙是報章、雜誌、電台、電視;產品銷售不礙是商店、百貨。但今天隨身的電郵丶即時通訊丶搜尋平台、社交網站、專題社群、網誌都不停發放資訊,貨品也由定點限量的實體店,變成無時無刻丶到處可及的虛擬網店。免費資訊、有價商品,五花百門,選擇多得令人眼花撩亂,篩選成為了一種需要,在眾多選擇中挑出精品,在雜散無章的資訊中理出脈絡,重組意義,架構理解的背景。這正是佐佐木俊在一書中提出的觀點,用他的說話,策展就是「創造情境丶找出脈絡丶分享串聯」,策展成了這時代生活的一部份,而策展的過程也有了不少變化:
誰為精品下定義
只有得到別人用心關注、費神理解的,才有價值,因為注目就等如花這個世代最寶貴、最稀有的資源─時間。Chris Brogan 更說: 留神注目是世紀的新貨幣(Attention is a new currency).
每年在台灣舉辦的香港周,都會以不同的界別為主題,去年便是建築,今年將會是時裝 |
策展的過去和現在
Curation 「策展」是博物館丶藝廊等文化機構裏的工作,從定立展覽主題,挑選展品到佈置展覽,沒想到它是源於英文的"cure"一字,借用了其「看顧」taking care, attention 和「管理」management的意思。我第一個交的策展人朋友是何慶基Oscar Ho,1998年參與他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展覽,他邀請了我這個不曾想過攪藝術的建築師一嚐藝術創作的任性和快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所以策展人的慧眼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自此之後,不單有機會參與許多不同的展覽,還當了幾個展覽的策展人。為了寫這篇網誌,我也重新翻閱了Oscar 送我的書─身份何在: 何慶基的策展工作及藝術。
但在今天,「策展」的意義已遠遠大於這種文化藝術的專業工作了。許多學者都先後著書立說談策展,如Steven Rosenbaum 的 Curation Nation - How to win in a world where consumers are curators,日本資訊媒體人佐佐木俊的「策展的時代」。Steven Rosenbaum在其書中便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要我們想像,水對我們有多重要,每天我們都從家中的洗碗盆、浴盆、淋浴花灑取我們所需的用水,但有一天,這些水源都改成六吋直徑的消防水喉,以高壓噴向我們,家馬上水浸了,我們再也吃不消,水變成了煩惱的源頭,他藉此讓我們領略今天資訊泛濫的情景。
過量了,成了煩惱的來源 |
昔日資訊媒體不礙是報章、雜誌、電台、電視;產品銷售不礙是商店、百貨。但今天隨身的電郵丶即時通訊丶搜尋平台、社交網站、專題社群、網誌都不停發放資訊,貨品也由定點限量的實體店,變成無時無刻丶到處可及的虛擬網店。免費資訊、有價商品,五花百門,選擇多得令人眼花撩亂,篩選成為了一種需要,在眾多選擇中挑出精品,在雜散無章的資訊中理出脈絡,重組意義,架構理解的背景。這正是佐佐木俊在一書中提出的觀點,用他的說話,策展就是「創造情境丶找出脈絡丶分享串聯」,策展成了這時代生活的一部份,而策展的過程也有了不少變化:
誰為精品下定義
昔日,博物館有策展人,書報雜誌編輯、百貨公司買手也是廣意的"策展人"。他們憑藉個人對行業的知識、自身的價值觀及世界觀,選出精品,所以策展人的口味成了精品的定義,策展人手執生殺大權,就如電影The Devil who wears Prada中,充滿Vogue主編Anna Wintur 影子的角色 Miranda Priestly,有著很大的權威。特別是那些沒有清晰量度標準的東西,如藝術品、時裝,得到策展人的垂青,成為這群佰樂眼中的千里馬,是創作人的夢想,是踏上青雲路的階梯。
今天,這些專業編輯、策展人仍然存在,但他們不再是唯一為精品下定義的人,即使普羅大眾,都可以通過開放的網絡平台發表意見,自架網頁挑選及評論,甚至成為博客 (blogger),只要有質素,有觀眾,一樣可以很有權威,成為意見的領袖(KOL Key Opinion Leader),(雖然不少意見領袖一旦成名,便被利益所沾污,言論不再中肯,已非真正有質素的策展人)。
除了個別的專家,網絡讓我們看到別人的參與和認同,也讓我們很容易向身邊的人推介自己的喜好(liked),這就是佐佐木俊尚說的「分享串連」。只要人氣指數高、顧客評分好,便成了優質的保証,各種眾籌的平台,甚至可以讓人接觸未來的顧客Presumers,確認市場是否存在。精品不再由個別人仕來定義,而是落在群眾的手上。
在這方面,我有很深的體會。產品設計和創業的經驗,讓我知道做小眾的東西容易,要做出得到大眾認同的真產品難。誰人有點資金,有個特殊機會,都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設計,但它們可能永遠就只是一個沒有真正市場的樣本Prototype,又或是一些新鮮有趣的作品,換朋友幾聲讚好,在媒體爆一下光,當作花絮點綴一下報章雜誌,卻不能傳世,不能影響著大眾的生活,推進時代的進步。
早前,我在香港大學聽了王澍的演講,深為感動,也非常欣賞他「出世」的作風和設計,但他那「走進深山中」的設計,又能否解決當下城市發展的問題,世界還有多少個山讓人潛居,有多少土地可以只攪低層建築呢? 對我來說,做小眾的藝術品、產品樣本,相對容易,要找到能解決大眾問題的答案,能做到「入世的創新」,才是最難的。
尋找新鮮的角度
策展其實和設計的過程很相似,大家都不可能無中生有,要能對著已有的材料做文章、"睇餸食飯"(Improvise),找出有趣的新關係,有創意的新角度,而不是一些老掉牙的陳腔濫調。找到了角度後,已有的材料自然會串聯出脈絡,在脈絡中添加補上缺失了的拼圖,整個主題和構想便會呈現出來。可是,這個世代的人見多識廣,見怪不怪,要他們看到創意,感到新鮮,可一點也不容易呢!
有說,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電腦已能在大數據中找出意義Search meaning by big data,電腦能否找出連人都看不出的關係和脈絡,直接充當起「策展」的工作,我們便要拭目已待了。
片中的時裝主編Miranda有著無限的權威 |
今天,這些專業編輯、策展人仍然存在,但他們不再是唯一為精品下定義的人,即使普羅大眾,都可以通過開放的網絡平台發表意見,自架網頁挑選及評論,甚至成為博客 (blogger),只要有質素,有觀眾,一樣可以很有權威,成為意見的領袖(KOL Key Opinion Leader),(雖然不少意見領袖一旦成名,便被利益所沾污,言論不再中肯,已非真正有質素的策展人)。
除了個別的專家,網絡讓我們看到別人的參與和認同,也讓我們很容易向身邊的人推介自己的喜好(liked),這就是佐佐木俊尚說的「分享串連」。只要人氣指數高、顧客評分好,便成了優質的保証,各種眾籌的平台,甚至可以讓人接觸未來的顧客Presumers,確認市場是否存在。精品不再由個別人仕來定義,而是落在群眾的手上。
由大眾定義何為精品年代 From http://www.sociallyawareblog.com/ |
在這方面,我有很深的體會。產品設計和創業的經驗,讓我知道做小眾的東西容易,要做出得到大眾認同的真產品難。誰人有點資金,有個特殊機會,都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設計,但它們可能永遠就只是一個沒有真正市場的樣本Prototype,又或是一些新鮮有趣的作品,換朋友幾聲讚好,在媒體爆一下光,當作花絮點綴一下報章雜誌,卻不能傳世,不能影響著大眾的生活,推進時代的進步。
早前,我在香港大學聽了王澍的演講,深為感動,也非常欣賞他「出世」的作風和設計,但他那「走進深山中」的設計,又能否解決當下城市發展的問題,世界還有多少個山讓人潛居,有多少土地可以只攪低層建築呢? 對我來說,做小眾的藝術品、產品樣本,相對容易,要找到能解決大眾問題的答案,能做到「入世的創新」,才是最難的。
尋找新鮮的角度
策展其實和設計的過程很相似,大家都不可能無中生有,要能對著已有的材料做文章、"睇餸食飯"(Improvise),找出有趣的新關係,有創意的新角度,而不是一些老掉牙的陳腔濫調。找到了角度後,已有的材料自然會串聯出脈絡,在脈絡中添加補上缺失了的拼圖,整個主題和構想便會呈現出來。可是,這個世代的人見多識廣,見怪不怪,要他們看到創意,感到新鮮,可一點也不容易呢!
有說,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電腦已能在大數據中找出意義Search meaning by big data,電腦能否找出連人都看不出的關係和脈絡,直接充當起「策展」的工作,我們便要拭目已待了。
呈現新姿態
佈展是策展的重要環節,有說佈展像插花,把選好的骨幹材料,擺出最佳的效果,呈現中心的主題,再加上導論、解說作為枝葉,場景設計作為容器,讓人看得明白,締造感染觀眾的環境。台灣城邦CEO 何飛鵬認為策展就是content + 3C (context + comment + conclusion)。
適時的呈現
除了選出精品、提供適當的場境外,Steven Rosenbaum更提出了"適時"(Right time) 比"即時"(real time)更重要的概念。今天我們的隨身流動裝置,不停地向我們發放資訊,來得不合時的資訊,無疑使人感到厭煩,所以隨了地點環境外,選擇適當的時間發放,也是策劃重要的一部分。
時裝策展
不空談策展,把主題帶回到時裝展覽之上。談到時裝策展,當然少不了在香港最有經驗的Bonita Cheung,之前也詳細介紹過她的背景,有趣的是我還請來了創辦iStyleup 時裝網站的建築師Harry Chai,和另外兩位跨界建築師Herman Lee和Edmond Wong。Herman 自立品牌做圖案設計,再以牆紙布料出售;Edmond則做3D打印飾物,創立品牌ITUM,並成功在Indiegogo 網上集資出售自家設計的眼鏡,成功確立了產品的市場。
iStyleup 的Harry Chai 和我們分享了他不尋常的建築師跨界創業路。Harry 一直對做生意有濃厚興趣,他出道不久時,便已進入了大地產發展商,擔當不少建築師夢眛的項目管理工作。之後,他獲師兄誠邀,轉投南豐工作,有見公司希望走向創新轉型之路,便建議利用公司的原有廠房,活化成時裝創意園,一手促成了The Mills這個不一様的項目。在籌劃項目過程中,他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時裝設計師,明白到他們面對缺乏展示及銷售渠道的問題,才萌生了建立獨立品牌設計師的平台。得到了初步的創業資金後,他不停到世界各地的時裝周,精挑細選了出色的新進設計師,代售他們的設計,不折不扣的成了時裝策展人。
除了張羅出色的設計師外,iStyleup 還讓網民參與其中,不單可以在平台上寫專欄,成為博客,更可以自行挑選不同設計師的衣飾,任意配搭,讓網民做個小策展人。通過這些參與,網站收集了個別客人的喜好和習慣,進一步通過大數據分析,捉摸客人的口味,日後可以針對性地向她們推介產品,直銷時裝。這種群眾參與其中的策展方式,正正體現了上述的論調,而數據的應用,也印證了科技策展Curation by technology 的新模式。
建築師做策展,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優勢,因為策展和設計很相近,都要因材施計,因地制宜,在有限制的環境下創作,要面對許多人際關係,要將已有的以新姿態、新角度呈現。設計和策展一樣,也是一種觀點的論述,一種價值觀的表態,策展人要具備寬闊的視野,但又要同時達到專題的深度。對我來說,不管是好的設計,還是好的展覽,不單為了取悅專業的小眾,還要得到大眾的認同,盡量做到雅俗共賞。
除了選出精品、提供適當的場境外,Steven Rosenbaum更提出了"適時"(Right time) 比"即時"(real time)更重要的概念。今天我們的隨身流動裝置,不停地向我們發放資訊,來得不合時的資訊,無疑使人感到厭煩,所以隨了地點環境外,選擇適當的時間發放,也是策劃重要的一部分。
時裝策展
不空談策展,把主題帶回到時裝展覽之上。談到時裝策展,當然少不了在香港最有經驗的Bonita Cheung,之前也詳細介紹過她的背景,有趣的是我還請來了創辦iStyleup 時裝網站的建築師Harry Chai,和另外兩位跨界建築師Herman Lee和Edmond Wong。Herman 自立品牌做圖案設計,再以牆紙布料出售;Edmond則做3D打印飾物,創立品牌ITUM,並成功在Indiegogo 網上集資出售自家設計的眼鏡,成功確立了產品的市場。
Edmond 為家分享他的3D打印設計品牌 |
|
網民可以自由配撘,為衣飾"策展" |
建築師做策展,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優勢,因為策展和設計很相近,都要因材施計,因地制宜,在有限制的環境下創作,要面對許多人際關係,要將已有的以新姿態、新角度呈現。設計和策展一樣,也是一種觀點的論述,一種價值觀的表態,策展人要具備寬闊的視野,但又要同時達到專題的深度。對我來說,不管是好的設計,還是好的展覽,不單為了取悅專業的小眾,還要得到大眾的認同,盡量做到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