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15

ARSPIRE 11.1 創客新潮流 The Rise of Maker Movement

你有這些特質嗎?

別人眼中的垃圾,你卻如獲至寶地收集起來,換來家人的投訴? 你對許多東西都有興趣,總愛觸碰它們,甚至將之解體,(但拼合時又總多了一點,放不回去);你對許多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學習是你最大的嗜好;別人一室的工具,對你來說,比漂亮的衣服、好吃的東西還要令人羡慕;你會坐然起行,不會只說不做;你頗自信,相信自己甚麼都能弄出來,男的自行修理電器、女的動手造衣飾、就是愛DIY.......;這夜來了一群令我大有"他鄉遇故之"感覺的嘉賓,我們都好像具備上述的特質,談到創作,說話滔滔,對生活充滿激情,是熱愛動手的「創客」(Makers) 。

讓我留意到「創客」(Maker) 一詞,是最近在香港相繼成立的創客空間(Makers或 Hackers Space),如油塘的工匠彎 Maker Bay, 在堅尼地城的 MakerHive 等,也有協助創客將作品發展成商品的Brinc,讓我這個科技盲的人,還以為創客(Maker)是新鮮的事物,原來早於幾年前,香港梁惠淵博士Dr. William Liang已在上環創立了第一個"以創會友"的機構Dimsum Labs,今夜我們便有幸請來William 為我們細說這個潮流的來由  ,還有多位有趣的朋友來分享「創客」的經驗和故事。


William (中)為大家分享Dimsum Labs 的故事

有別於"後有的來者",Dimsum Labs是一個會員制的非弁利機構,而非一般出租設有共用工具的工作空間。每個星期二的晚上,志同道合的創客(不單是會員)便可到上環的會址參與HackJam,就不同的題目分享知識,一起創作,工作室還不時舉辦課程和活動,普及創作的知識和文化。創辦人William 是工程學博士,現職理工大學設計系講師,也輔導創業基金PolyU Micro Fund 的創業學員,除了點心Labs外,他還不時到大中小學,推廣創作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創作,減少消耗資源( Create More & Consume Less ),把壞的修好重用,把廢物變成有用的,享受創作經驗代替享受物質,把感情注入自己親手製作的成品,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

William 解釋「創客」(Makers) 一詞源於一本介紹親手創作(DIY)的專題雜誌--Make Magazine。說白了,Makers 便是傳統的DIY,加上現代的互聯網。網絡大大提升了創作的空間和機會: 通過互聯網,各種所需的零件和材料,可以輕易訂購回來;各種所需的知識,可以網上查閱,不同的步驟和工序,可以觀看網上詳細的錄象示範,遇到問題,甚至可以向遙遠的專家求教。這一切,讓許多昔日只能在工廠生產的家品、電器、玩具,甚至機器、機械人,都可以自己組裝砌合而成,亦可將自己滿腦子有趣的意念,一一試驗實踐,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甚至成就了新的產品和發明。創客並不孤獨,通過互聯網,大家可以交流心得,發報成果,與人分享創作的喜悅和滿足。
整晚Arduino 不絕於耳,它成了創客門的恩物

此外,除了電腦軟件日趨容易使用外,硬件也有突破性的發展。現成而廉宜的電子板Arduino,為工程知識不深的創客,開啟了進入電子設計的大門, 它可以輕易結合電腦,讓人自行編寫操作程式,它簡單易學的介面,讓不懂電子科技的設計師和藝術家,跨過技術的門檻,走上做互動設計的捷徑。此外,它開放的設計平台,讓許多生產商為它開發不同的兼容配件和伸延產品(plug in shields),讓不同功能的配件可以直接插在底板之上,拼合使用。在坐的馬志鴻和Sunny Cheung ,便正在生產及研發這類產品。

志鴻在介紹它在研發中的新產品, 進一步降低創作的科技門檻

志鴻和Sunny Cheung 也是Dimsum Labs的會員,志鴻在深圳創立的 Redbearlab.com,和當地著名「創客」組織--柴火的創辦人合作,生產一系列以Arduino為基礎的藍芽操控裝置(BLE Shield),成為了非常熱賣的產品。志鴻對Arduino 和「創客」的前途堅信不移,他認為這是世界的大趨勢,不少大的電子品牌,也相繼為Arduino開發產品,而中國具有充足的技術人材,完善的生產線,讓中國的產品價廉物美,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為了進一步普及「創客」文化,他正開發另一系列更易入門的Pre-Arduino電子產品,提供Lego Mindstorms 以外,更實惠、更容易的選擇,產品可以通過行動裝置的應用程式apps. ,直接認出各種電子配件,不需使用電腦或任何驅動程式,讓小朋友可以輕易造出自己的玩具,編寫簡單的操控程式,享受創作的快樂,寓學習於娛樂。
Allan 和多位設計師為PMQ一起創作的緒舞間

除了內在的電子零件外,普及了的3D打印技術,也讓設計師做出許多昔日難以倒模鑄造的設計和複雜造形的構件,且不用作一式一樣的大量生產,所以成為創客的恩物。Edmond Wong、Allan Au  和Wilton Ip 都分別創作了不同的3D打印作品。Edmond 是建築師,通過Indiegogo的網上平台,他成功集資生產自己設計的MONO 眼鏡,能把設計變成真正有市場的產品,可說殊不簡單。Allan 既曾學習電腦工程,又曾修讀媒體藝術,更從事印刷業多年,這有趣的背景讓他涉獵多方面的知識,通過電腦程式,他把影像演譯成立體的肌理,做出結合科技與藝術的作品,其作品現在PMQ的商戶Dust Production 內展出。此外,他也經常和不同的設計團隊合作,為他們解決多媒體設計的操控技術問題,去年在PMQ便和其他設師集體創作了緒舞間的裝置
Edmond 和Wilton 在互相認識

Wilton Ip 的背景怕要用神奇一詞來形容,他曾先後完成土木工程、法律及建築幾個南轅北轍的學科,他和另外四位友人創業,研發3D打印的燈飾,雖然設計非常出色,且得到媒體廣泛報導和欣賞,但由於製作成本高昂,最終未能成功開拓市場,成為真正的產品。可是,他卻建立了SpacePulse 過二千呎的大型工作室,設備異常的完善,包括自製的大型極光切割機(Laser Cutter)、3D打印機、CNC Machine、木工房等,可說式式俱備,最令人豔羡的,還有工作室上那像世外桃源的天台花園。Wilton 不單創作了多件CNC切割的藝術作品,展示於工作室的入口畫廊,他亦為許多只會想不會做的藝術家和設計師,解決背後的生產和技術問題,實現了他們的構想。

Wilton 自己砌了這台大型Laser 機, 工作室還有小畫廊展示自己的作品

單看這些來賓,便知創客的世界多有趣,有多奇人異事。我曾在香港大學教創意學科多年,先後請來許多不同背景、"創意爆焩"的朋友來分享,自己也一直從事不同的創作,深深體會到動手去做的重要性,創作的「創」不就是拿著「刀」向自己的「倉」開刀嗎? 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上倉」-收集別人眼中的垃圾,那卻正正是我們重要的創作素材。 創作的過程不就是一連串的「行動」與「反應」的結果嗎? 不過,好像香港的創客風還未十分盛行,傳統學校教育仍然相對刻板,側重吸收多於創作,但也不能全怪罪於學校,中國人父母大都相信「工字不出頭」,鮮有鼓勵兒女用手,更希望他們日後成為用腦用口一族。

近日,外地的創客機構爭相來香港開業,皆因香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方面鄰近生產設備完善、配件齊全的世界工廠,另一面接通中西兩大體系,更正值中國由來料加工轉型到自行設計、自建品牌的年代,在這關鍵時刻,李克強總理特意到訪新圳的柴火創客空間,令這2010年成立的非機器科技工作坊一夜成名,也讓創客的概念成為火熱的話題,我們就此可以從中窺視「創客」在這重新定位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