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裝是我們的第一張名片。認識一個新朋友,他的職業、出身、背景,衣飾往往就成了別人的第一道線索。所以中國人有說"人靠衣裝"、"先敬羅衣後敬人",而從事設計行業的人,更是講究形象,雖然自己不屬愛扮靚一族,但對時裝和做衣服的興趣卻自兒時已一直濃厚。
年幼時,媽媽在家車衣、棒織、鈎織羊毛衣、刺繡,幫補家計,讓我很早就有機會接觸製衣工藝,所以雖說不上樣樣皆能,但就是愛嘗試,最大的樂趣就是把媽媽車衣餘下的布頭布尾、花邊配飾,拿來為我約一呎長、胖胖的洋娃娃做"公仔衫"(所以當時非常羡慕別人擁有好身材的巴比),一做便是幾十件,由婚紗至獵裝都有(可惜沒有好好珍惜,把它們保存下來或拍照留念)。中學年代,更為自己做了不少平日穿著的衣服,由恤衫西褲、連衣裙都做過,當上建築師後便沒有時間了,只能做一些修修改改的東西,也曾做了一襲晚裝出席弟弟的婚宴。沒有學過裁剪的我,靠的是最原始的"立體剪裁",剪了初形後就舖在身上修改,還曾試過因不小心,讓電動車針插穿指甲深入手指內,流了許多血,起初還不敢告訴媽媽,生怕因擅用衣車受到責駡...... 今天回望過來,也佩服自己當年的童心和情趣。
最近的工作,終於有機會和時裝結緣,認識了不少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如在坐的Bonita Cheung,讓我重燃這股差點被遺忘的興趣。是夜還請來熱愛時裝和旗袍的好朋友Anita Tsang,她不但為我分享她發起「長衫薈」的故事,還讓我認識了她的朋友Donna Cheung 和做圖案設計的建築師Herman Lee。
時裝設計師張潔雯Bonita Cheung,曾經為李家欣做婚紗,為湯唯設計形象,她的入行路可能和許多時裝設計師很不一樣,年幼曾想過和爸爸一樣,當個建築師,但礙於建築的理科要求所限,結果修讀的是市場營銷,畢業後為高檔珠寶品牌做市場推廣,但可能骨子裏母親的基因作祟,加上自小有機會接觸衣服的縫製,可以向師父們"偷師",耳濡目染,最終還是追隨了母親的腳步,當上了時裝設計師。起初她嘗試做高級訂製時裝,通過口啤,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客群,並在1998年香港貿易發展局的時裝周,推出個人設計系列,慢慢把品牌建立起來,雖然她轉入了時裝行業,但昔日在市場推廣工作得來的知識和人脈,卻對她在時裝界的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Bonita 擅長做高級的訂製晚裝,亦會按場合主題,為顧客設計特色的服飾,因而有機會做了不少很不一樣的設計,如為Redress做Upcycling,將舊衣重新演繹;為浪琴表國際馬術賽做主題時裝,將不同款式的獎杯融進四套衣裙去;為雪花秀做百家被; 甚至為紙品牌Antalis 用紙做衣裙。她的成衣系列更成為少數在連卡佛出售的本地品牌,但她最為人熟識的是那手工精美,設計剪裁出色的晚裝和緍紗。她解釋了這類衣服的製作過程和工序,原來做一套訂製晚裝,需時三至六個月,畫草圖、做樣版要花上六至八星期,又要選料訂花邊,經多次試身修改後,方可送到外地(如具有深厚傳統及工藝的印度),去釘珠和上花邊,單是這程序也需時一至兩個月,和我們花在室內設計項目的工夫不遑多讓。
人生際遇的確很有趣,Bonita 選的是時裝路,但不知不覺又和她喜愛的空間設計結緣。2010年,她為上海世博的時裝展當上了策展人,在新天地二期做了大型的裝置,穿著華衣美服的"公仔"在中庭巡迴穿梭,猶如空中的時裝表演。有見展覽非常成功,2011年主辦單位決定將展覽帶回香港,在沙田文化博物館展出,名為「時裝.視野」,展覽內容非常豐富,佈展和製作都很精美,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繼兩次成功的展覽後,2012年,她再度為香港時裝師協會策劃更大型的時裝表演活動,和該年設計營商周(BODW)的合作伙伴國家-丹麥,嘗試做一個有紀錄以來最長、有最多設計師參與的百人時裝大匯演, 表演雲集了三十多個丹麥設計師、六七十個香港設計師,以星光大道作為戶外時裝表演舞台, 更計劃跨過行人天橋到尖東,舖下長達三公里的粉紅色地氈,由於工程非常浩大,並涉及許多持份者, 包括不少公私型機構,連甚麼海事處、機電工程處也牽連在內,但最終由於種種限制,不能成為最長的時裝表演舞台(catwalk), 卻因動用了343位模特兒,而創下全球最多模特兒參演的時裝表演。
Bonita 身為時裝設計師,卻做起建築師專長的空間設計,而另一位嘉賓Herman Lee卻剛好相反,由建築師走入平面圖案設計,他設計的圖案不但可用來做牆紙掛畫,還可以用來印布,做成絲布和作為衣服旗袍的布料。Herman 是一位充滿哲理的資深建築師,曾在多間著名建築師樓工作,但和許多充滿創意的人一樣,他熱愛學習和嘗試新事物,在工作上有機會接觸到圖案設計軟件,經深入礸研後,發覺可以利用一些傳統的圖象,抽取當中的色彩組合,做出非一般傳統方法可以創作出來的圖案,色彩線條變化萬千,既傳統又創新,成為超越時空的設計,非常切合他的設計哲學,以圖案紀錄時間。所以他毅然放棄建築師的工作,今年六月開始建立品牌L'impression du temps時間的印記,並在普慶坊開設地舖,開展一個全新的事業。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Herman 不單利用自設的彩色打印機來研發,他還在全球尋找最好的布料打印公司,克服打印絲質物料的困難。
大家都被Herman 那些異常漂亮的圖案所打動,更佩服他的大膽嘗試,將理想付諸行動的勇氣,爭相為他出謀獻策,既提醒他要好好保護知識產權(所以在此我也不敢說得太多,以免涉漏玄機),又要找對市場,做好推廣,深深希望他能成功。雖然Herman在普慶坊開業不久,卻讓路過的 Donna Cheung眼睛發亮,巴不得用他設計的布料來做長衫,並向「長衫薈」的會友Anita Tsang介紹,我也是通過她倆才得知Herman的設計和剛成立的品牌。
「長衫薈」是Anita Tsang發起的組織,她集結了一眾愛穿長衫的女仕,希望承傳及推動穿長衫(或稱為旗袍)的傳統文化,讓更多人欣賞長衫的美態,穿上後那優雅的舉止,並明白香港在旗袍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地位。香港在許多方面,仍保留了長衫的傳統,昔日不少工藝精湛的上海師父,都於亂世時選擇來港定居執業,此外,據她理解,香港是在大中華地區中,唯一仍有十五間中學以長衫作為校服,不要說多年前王家衛拍下家傳戶曉的花樣年華,把這種傳統服飾的美態,帶進現代的舞台。她們希望能讓長衫常服化,並相信隨著中國人在國際舞台的角色日漸重要,這種優雅的傳統服飾,不難再度成為時尚,甚至得到年青人的青睞。
她們除了身體力行,在不同的場合,穿上漂亮的長衫出席,年中更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舉行演講,分享長衫的歷史、鑒賞長衫的撬門、和穿長衫時應有的儀態。除了在港的活動外,她們更曾一起穿著長衫,出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活動: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 一個有關中國文化如何影響西方時裝的專題展覽。除此之外,她們還四出尋找老師父、搜集布料和配飾 ,甚至一起學藝做長衫,研習花鈕製作,希望把這種日漸息微的工藝延續下去。
在這方面Bonita也深有同感,香港時裝界除了面對租金的壓力外,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工藝的斷層,隨著師父老去,年青人不願入行,很少願意耐心地從基本功學起,形成嚴重的青黃不接問題。相對來說,男性西裝因香港裁縫有良好聲譽,除本土市場外,還有忠實的海外顧客,問題沒有女裝那麼嚴峻。
要延續傳統,就要把傳統帶入現代生活中,希望有天中國女仕願意穿上這種民族感強烈的服飾, 以衣飾宣示自已是中國人, 以長衫作為自已的名片。這也讓我回想到建築設計,中國急速發展初期,自身失卻方向,難免對西方的建築趨之若鶩,沒有理會國家是否具有同樣地大人稀的條件, 中國人相對謙厚含蓄的性格,地塊是否得以善用, 而跟隨西方非常強調個人主義的風格。但不要誤會我認同那種借用舊中國符號的設計,好像用上青磚、月門便是中式,真正的中式,對我的定意是:有一天中國人的創新和發明,滿足了現代人的需要, 因而得到普世人的認同, 各地爭相仿效跟隨, 由於這些設計來自中國,因而被冠為「中式」,就好像男仕的西裝,成為全球重要場合穿著的標準服, 不因它的款式或個別符號, 而是因他設合現代人的生活和需要,因它來自西方, 故被稱之為西裝。
其實, 建築和時裝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多共通點,若衣著是我們無言的名片, 那建築怕是一個機構, 一個城市, 一個民族的"代言產物"。沒有自信時,會盲目跟風,忽略本身的個性和特質,相反地,我們可以利用衣著,修飾自己不足之處,隱惡揚善,又或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個性。Anita 說得好,我們每天起床,就是自己一身衣飾的"策展人" ,這個"展覽"要表達甚麼,就由我們好好經營了。
因做衣服的興趣,讓我愛上了衣車,所以近年開始搜集起來 |
年幼時,媽媽在家車衣、棒織、鈎織羊毛衣、刺繡,幫補家計,讓我很早就有機會接觸製衣工藝,所以雖說不上樣樣皆能,但就是愛嘗試,最大的樂趣就是把媽媽車衣餘下的布頭布尾、花邊配飾,拿來為我約一呎長、胖胖的洋娃娃做"公仔衫"(所以當時非常羡慕別人擁有好身材的巴比),一做便是幾十件,由婚紗至獵裝都有(可惜沒有好好珍惜,把它們保存下來或拍照留念)。中學年代,更為自己做了不少平日穿著的衣服,由恤衫西褲、連衣裙都做過,當上建築師後便沒有時間了,只能做一些修修改改的東西,也曾做了一襲晚裝出席弟弟的婚宴。沒有學過裁剪的我,靠的是最原始的"立體剪裁",剪了初形後就舖在身上修改,還曾試過因不小心,讓電動車針插穿指甲深入手指內,流了許多血,起初還不敢告訴媽媽,生怕因擅用衣車受到責駡...... 今天回望過來,也佩服自己當年的童心和情趣。
當年自己做的衣服,不少現在看來有點土。 |
最近的工作,終於有機會和時裝結緣,認識了不少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如在坐的Bonita Cheung,讓我重燃這股差點被遺忘的興趣。是夜還請來熱愛時裝和旗袍的好朋友Anita Tsang,她不但為我分享她發起「長衫薈」的故事,還讓我認識了她的朋友Donna Cheung 和做圖案設計的建築師Herman Lee。
Bonita 分享她不平常的時裝路 |
Bonita 和她的作品, 她不單用布, 更曾用紙做衣裳 |
在上海新天地內的空中時裝演 |
人生際遇的確很有趣,Bonita 選的是時裝路,但不知不覺又和她喜愛的空間設計結緣。2010年,她為上海世博的時裝展當上了策展人,在新天地二期做了大型的裝置,穿著華衣美服的"公仔"在中庭巡迴穿梭,猶如空中的時裝表演。有見展覽非常成功,2011年主辦單位決定將展覽帶回香港,在沙田文化博物館展出,名為「時裝.視野」,展覽內容非常豐富,佈展和製作都很精美,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繼兩次成功的展覽後,2012年,她再度為香港時裝師協會策劃更大型的時裝表演活動,和該年設計營商周(BODW)的合作伙伴國家-丹麥,嘗試做一個有紀錄以來最長、有最多設計師參與的百人時裝大匯演, 表演雲集了三十多個丹麥設計師、六七十個香港設計師,以星光大道作為戶外時裝表演舞台, 更計劃跨過行人天橋到尖東,舖下長達三公里的粉紅色地氈,由於工程非常浩大,並涉及許多持份者, 包括不少公私型機構,連甚麼海事處、機電工程處也牽連在內,但最終由於種種限制,不能成為最長的時裝表演舞台(catwalk), 卻因動用了343位模特兒,而創下全球最多模特兒參演的時裝表演。
2012年的戶外時裝演拿下建力士紀錄最多模特兒參與的匯演 |
Bonita 身為時裝設計師,卻做起建築師專長的空間設計,而另一位嘉賓Herman Lee卻剛好相反,由建築師走入平面圖案設計,他設計的圖案不但可用來做牆紙掛畫,還可以用來印布,做成絲布和作為衣服旗袍的布料。Herman 是一位充滿哲理的資深建築師,曾在多間著名建築師樓工作,但和許多充滿創意的人一樣,他熱愛學習和嘗試新事物,在工作上有機會接觸到圖案設計軟件,經深入礸研後,發覺可以利用一些傳統的圖象,抽取當中的色彩組合,做出非一般傳統方法可以創作出來的圖案,色彩線條變化萬千,既傳統又創新,成為超越時空的設計,非常切合他的設計哲學,以圖案紀錄時間。所以他毅然放棄建築師的工作,今年六月開始建立品牌L'impression du temps時間的印記,並在普慶坊開設地舖,開展一個全新的事業。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Herman 不單利用自設的彩色打印機來研發,他還在全球尋找最好的布料打印公司,克服打印絲質物料的困難。
Hermen 建立的圖案設計品牌L'impression du temps |
三位嘉賓Anita, Bonita 和 Herman |
「長衫薈」是Anita Tsang發起的組織,她集結了一眾愛穿長衫的女仕,希望承傳及推動穿長衫(或稱為旗袍)的傳統文化,讓更多人欣賞長衫的美態,穿上後那優雅的舉止,並明白香港在旗袍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地位。香港在許多方面,仍保留了長衫的傳統,昔日不少工藝精湛的上海師父,都於亂世時選擇來港定居執業,此外,據她理解,香港是在大中華地區中,唯一仍有十五間中學以長衫作為校服,不要說多年前王家衛拍下家傳戶曉的花樣年華,把這種傳統服飾的美態,帶進現代的舞台。她們希望能讓長衫常服化,並相信隨著中國人在國際舞台的角色日漸重要,這種優雅的傳統服飾,不難再度成為時尚,甚至得到年青人的青睞。
一眾長衫薈會友穿上優雅的長衫 |
她們除了身體力行,在不同的場合,穿上漂亮的長衫出席,年中更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舉行演講,分享長衫的歷史、鑒賞長衫的撬門、和穿長衫時應有的儀態。除了在港的活動外,她們更曾一起穿著長衫,出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活動: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 一個有關中國文化如何影響西方時裝的專題展覽。除此之外,她們還四出尋找老師父、搜集布料和配飾 ,甚至一起學藝做長衫,研習花鈕製作,希望把這種日漸息微的工藝延續下去。
長衫薈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講座,出席的都上美麗的長衫 |
在這方面Bonita也深有同感,香港時裝界除了面對租金的壓力外,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工藝的斷層,隨著師父老去,年青人不願入行,很少願意耐心地從基本功學起,形成嚴重的青黃不接問題。相對來說,男性西裝因香港裁縫有良好聲譽,除本土市場外,還有忠實的海外顧客,問題沒有女裝那麼嚴峻。
要延續傳統,就要把傳統帶入現代生活中,希望有天中國女仕願意穿上這種民族感強烈的服飾, 以衣飾宣示自已是中國人, 以長衫作為自已的名片。這也讓我回想到建築設計,中國急速發展初期,自身失卻方向,難免對西方的建築趨之若鶩,沒有理會國家是否具有同樣地大人稀的條件, 中國人相對謙厚含蓄的性格,地塊是否得以善用, 而跟隨西方非常強調個人主義的風格。但不要誤會我認同那種借用舊中國符號的設計,好像用上青磚、月門便是中式,真正的中式,對我的定意是:有一天中國人的創新和發明,滿足了現代人的需要, 因而得到普世人的認同, 各地爭相仿效跟隨, 由於這些設計來自中國,因而被冠為「中式」,就好像男仕的西裝,成為全球重要場合穿著的標準服, 不因它的款式或個別符號, 而是因他設合現代人的生活和需要,因它來自西方, 故被稱之為西裝。
其實, 建築和時裝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多共通點,若衣著是我們無言的名片, 那建築怕是一個機構, 一個城市, 一個民族的"代言產物"。沒有自信時,會盲目跟風,忽略本身的個性和特質,相反地,我們可以利用衣著,修飾自己不足之處,隱惡揚善,又或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個性。Anita 說得好,我們每天起床,就是自己一身衣飾的"策展人" ,這個"展覽"要表達甚麼,就由我們好好經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