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unday, February 8, 2015

Arspire 4.1 梁志天與梁景華的設計管理經驗分享-質與量的平衝 Design for love only? Balancing profitability and quality



一月二十九日,我小小的店,竟請來了兩位國際知名的室內設計大師--
梁志天(Steve Leung) http://www.steveleung.com 
梁景華(Patrick Leung) http://www.paldesign.cn
Patrick 一直都是我的良師益友(Mentor),應我的邀請並不出奇,難得Steve 和我並不稔熟,沒想到冒昧求教,他卻爽快得很,馬上答應。許多人或許以為他們工作繁忙,無暇提攜後輩,其實在國內,他們都經常被邀出席大小講座,和人分享他們的經驗,但在香港,這類活動是出奇的少,這也令我覺得這個晚會機會難逢,更有意義。 

Steve 和 Patrick 分別分享了他們求學、創業,以至日後成功建立品牌,公司擴張(Steve 至四百多人; Patrick 至百多人)的故事。雖然他們兩人經營公司的模式和手法不盡相同,但兩人的成功都可追溯到一些相同的元素。

目標清晰、計劃周詳
Steve 一早已認定自己會創業,打從他入大學的第一天,他已向同學派名片,馬上換來「老板」的稱號。在首年推行Year Out之時,大家對此還未認識,他便主動參與,好讓他和女友錯開畢業時間,互相幫忙。畢業後,他更在短短的幾年間,分別在小公司實習,以便考牌; 在屋宇署結人脈; 在其士的私人參建居屋項目上,同時站在業主和承建商的崗位,學習管理工程項目及許多實用建築知識。

Patrick 自幼熱愛繪畫,讀設計成了他最好的出路,他得悉名設計師Alan Gilbert將會是畢業試的校外考官(External Examiner),他便有計劃地到那兒當暑期工,摸清Alan Gilbert的風格和喜愛,最終果然獲得優異成積,亦於畢業後,順利進入該著名公司工作。之後,他在建築師樓(P&T)工作,吸取了建築師的長處,如幾何的應用、概念的追求等,讓他的設計,很好的配合建築物本身的理念和個性,並立志進入P&T的管理層。當累積到一定的人脈和往績時,他便自立門戶。


做事敏捷、寓工作於娛樂
Steve不諱言在香港大學年代,只用了三分一的時間在學習上,其餘的兩個三分一分別花在球場上和「賺外快」上,這都有賴他特快的辦事速度,運動也讓他培養了堅忍的精神。

Patrick 經常掛在口中的,都是「好玩」二字,他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喜好,近年他最愛玩的是弧線,他一再強調平面的重要,所以他都會親自下筆,並能很快地把平面和大方向定下來,讓員工繼續發揮。


學好用人、下放責任
Patrick 建立了很好團隊,承擔了公司不同的工作,他有一個有趣的用人哲學,他認為最好的員工,該是有點技能缺憾的,一般是「會說不會做,會做不會說」,如果兩者兼備的,都非池中物,不會留在公司太久,想一想,又真的很有道理。

正當大家都認為設計工作不好下放的時候,Steve卻提出另一套管理哲學,令大家猛然重新思考。他舉了Armani 的例子,Armani可以同時涉獵許多不同的範疇,由時裝、家品、化粧,甚至酒店。又如名廚Robuchon ,如果設計不好管,那烹調食物不是更難嗎? 每種食材狀況都不一樣,這些三星級大廚,如何可能分身於世界各地,開設餐館呢? 我們又可曾期望在這些餐館內,踫上這些明星大廚呢; 放諸設計之上,當公司達到一定的規模時,我們不可能親自接見每個客戶,亦不能為每個項目親自操刀,公司要的是管理好作品的機制(QC),達到業主要求的水平,而非一定要和自己的同出一轍。亦因為這個,Steve 在合約中加入條文,道明自己是不會親自出席項目的會議,業主也不能期望他的出現。
除了品質管理(QC)外,Steve認為他作為公司的主管,另一個要建立好的是研發(R&D)部門,為公司定立未來的方向,讓公司追得上時代的改變,迎接日新月異的潮流和科技。


關鍵時刻、把握機會
Steve在自立門戶之後,決定和周德年合夥,讓公司在短時間,增長至一定規模,雖然兩人最終還是拆夥各自發展,但對公司的成長,還是起了關鍵的作用。
Steve的成名作是住宅項目的示範單位,雖然此類項目不一定利潤豐厚,但勝在項目對外開放,宣傳效果強大,加上室內設計周期短,令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在香港及中國室內設計界打響名堂。

Patrick 的轉捩點是受到香港富豪的賞識,為他們設計了許多大宅室內,這些項目為他建立了很好的往績信心


善待別人
Steve初期創業,都來自自己的朋友,甚至是一些不算是很稔熟的人,他深信做生意如做人,你的際遇都反映了你平日怎樣待人。

Patrick沒有多說,但我和Patrick相識於微時(不算太久,只是28年!)他總是有問必答,樂於助人,還不時鼓勵我創業。他在深圳華僑城OCT的辦事處,更周期性攪講座,請來各方專家名師,和年青人分享知識,實在難得。

為何走上室內設計路?
香港不少有才華的建築師,最終都在室內設計的領域發光,而非建築,我們問Steve,為何選了室內設計,Steve解釋道,他拆夥後是同時成立了建築和室內設計兩間公司,但很自然地,公司在室內設計方面發展得很好,以至今天成為了公司的主要業務。
席間,大家再研究這個議題,一方面,室內設計周期短,容易見到成效,不像建築,需時多年。加上香港的情況,公建都在建築署;大的項目,公司必須達到一定規模,非新創業的小公司所能參與;房地產項目,各業主都自設強大的團隊,由一些對設計不大認識(又或以為認識)的人掌舵,建築師許多時,就只是一雙執行命令的手,沒有多大發揮的機會。
我們問Steve,他把自己一手建立的品牌買了出去,是否會感到可惜,但他卻說他感到如釋重負,這對於公司和員工也是很正面的,因為員工不用再擔心公司前景會受到自己的存亡所影響。

Steve有別於一般設計師,許多設計師都只鐘情於設計,而Steve對管理也具有很大的興趣,或許天生體內就流著企業家的血,所以能建立這麼具規模的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