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January 18, 2016

ARSPIRE 15.1 酒店迎接科技新世代 Hotel Innovations in rapid changing world

酒店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更被視為生活品味(lifestyle)的終極媒體。

我算是一個資深的酒店設計師(見ARSPIRE 15.2,在此不多說了),我經常和人說:「酒店是一台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會停的機器。」要這台機器運作暢順,不壞不破,實非易事。它的設計問題,大至總體規劃、人流物流車流,建築園林室內,小至制服器皿、一頁單張、一個名牌;開門營業,不但要全隊人馬整裝待發,運作無誤,連一根牙籤也不用忽略,每個細節都是酒店體驗的一部份。

正因它聲色味全,包含了所有設計元素,標誌、包裝、產品、音樂、服裝、室內設計、建築...... 應有盡有,當中尤以室內設計至為重要,因此難免酒店愛用著名設計師作招徠,如Philippe Starck Michael Grave, Norman Foster,奢華品牌如Armani, Bulgari,Missoni,Versace 更視酒店為品牌個性的延伸、就連生活品牌如誠品Muji也開起酒店來。

據說中環的美利大廈將以Foster在倫敦的Me London作為設計的藍本

縱使經驗豐富,在網絡時代,遊戲規則天天在變,甚麼airbnb, 甚麼兩大訂房平台Expedia 和 Orbitz合併,甚麼千禧新客群,誰不加快腳步,努力學習,怕很快便會被時代所淘汰。今夜請來一班肯在聖誕假期晚上來做"學術研討"的朋友,交情有多深,可想而知。

楊光輝Alfred Yeung 現職鷹君發展及策劃管理的董事總經理,負責歐洲、北美、亞洲和大洋洲的項目組合, 包括其下Langham 及其他的酒店管理品牌的發展。在加入鷹君前,他是新濠國際的發展主任,籌建澳門、國內的酒店及渡假項目。
Ivan Chui 是Jumeirah Group 亞太地區的技術服務總監 (Regional Director of Technical Services),之前他任職於九龍倉集團的馬可孛羅酒店,Ivan 本身也是一位經驗豐富、很出色的建築師。


一群肯陪我和Eli在十二月二十六日Boxing day晚上開學術研討的"真朋友"

Flora Chau 是我剛入P&T的舊同事兼好朋友,昔日她和Patrick Leung(著名的室內設計公司PAL的創辦人) 就坐在我的旁邊,八十年代正藉中國改革開放,P&T的室內設計部門承接了不少國內的酒店項目,他們也成了我做六國酒店的"私人補習老師"。Flora多年來一直專注做酒店及會所的室內設計,且喜歡到處遊歷,觀摩著名酒店,是夜她便帶來了許多新落成的項目及著名設計師的新作,如Tony ChiAndre FuYabu Pushelberg等,此外,她也分享了她駐北京年多剛完成的酒店項目--那以旭日初升為外形,在雁棲湖上的凱賓斯基酒店(Yanqi Lake Kempinski hotel)。這些漂亮的照片、火熱的個案,正好為我們的討論熱身。

Flora 做駐工地室內設計師的北京雁棲湖凱賓斯基酒店

今夜我們探討的是酒店日後的動向,在此我不把各人的分享分開論述,而是嘗試把一些大方向及要點,抽絲剝繭出來,也把一些不直接相關的內容,獨立成篇(見ARSPIRE 15的其他篇章),免得枝節太多,也希望慢慢讓我的網誌由寬度而朝向深度發展:

行動裝置的延伸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隨身的活動裝置成了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房間不用提供太多設備,而是如何結合好這些行動裝置,如何養活餵飽它們(如充電、Wifi、資訊、精選歌曲下載等),或延伸它們(如擴音、播放、投影等),甚者如Starwood 讓它們的"Preferred Guests"用手機來開啟房間門鎖,不少酒店更在研發如何用這些裝置來操控房間其他設備。




簡化手續和溝通
數據是新時代的貨幣,酒店收集了許多客人的資料,很容易建立起數據庫,故舊客入住,許多資料已經在檔案中,入住及結賬的手續自然大為簡化,不但可以自助,甚至可以完全省掉,客人直接入房退房,不用排隊等候服務,也讓酒店節省人手。此外,其他環節,如房間送餐、預訂水療按摩,召喚各種服務(如Uber),也不難在行動裝置解決,且直接了當,減少出錯,提高效率。甚至有酒店在研發送餐機械人,希望進一步減省人手。
但話雖如此,不少酒店仍非常珍惜和客人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即使技術已在,也不希望與客人只在網絡中會面,故不急於走向全面智能化、資訊科技化,要在效率與人性化之間取得平衡。
自助入房注冊手續

網絡資訊及評價
今天網絡發達,資訊透明,客人可以從照片詳細了解酒店的房間和配套設備,Jumeirah更推出Jumeirah 360, 讓客人透過網絡,以互動方式預覽酒店的每一個角落,仿如置身其中(不過,有時我也懷疑這種預見一切、沒有意外,但也沒有驚喜的感覺,是否大大降低了旅行的樂趣)。
大量的照片,增加了酒店的吸引力,但開放透明的客人評論平台,卻讓昔日的品牌基制趨於崩潰。昔日酒店要打造良好鮮明的品牌形象,以作為服務水平的保證,讓客人建立信心,因為根本沒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讓客人預知陌生酒店的質素和水平,但今天,每位客人都可以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在網上和人分享,不會再盲目相信品牌,故此酒店要非常小心評論中的一言一語,遇到客人不滿或投訴時要格外小心,並要即時處理,馬上跟進和撫平,盡量減少劣評帶來的傷害。可能,也是因為品牌的重要性日漸下降,顧客忠誠度偏低,至令一些管理公司對前景感到悲觀,不惜將品牌割愛出讓,形成了新一輪的合併收購潮。


輕鬆化、功能模糊化
如上述提到,科技已簡化了不少酒店的設備和操作。在房間,最重要的是睡床、書枱和浴室,其他設備已變得較為次要。除了床要舒適,書桌要寬大,坐椅要容易移動調校,以配合不同客人的身高、體型和習慣,浴室也趨向簡化,公務酒店有見客人鮮有浸浴,故以淋浴間取代浴盆(但浴盆對家庭客群還是重要的),其他窗簾、傢俱也要更為輕便易搬。
由於今天的旅客,出門更多是為了和人踫面、打交道、認識朋友,多於純粹業務溝通,故更需要見面和開會的場地。有了行動裝置,雲端服務,也讓客人不用困在房間,輕便地帶著公務到處去,找更有人氣、更好的環境工作,故此,酒店大堂,也由單一的接待功能而轉向多元化,結合咖啡廳、餐廳,甚至成為工作間,會議場地。
結合多功能的大堂

奢華新定義
在歐美以至國內,除著上一代的老去,新一代的人更追求輕鬆自在,不喜歡昔日傳統定義中的豪華,故有說這個市場經已飽和,甚至萎縮。今天,不少富豪更是非常年青的,他們善用科技,並被統稱為"千禧代",他們正改寫著「奢華」的定義。昔日,侍應生代客人拿行李上房間,是高檔酒店的基本要求,但今天大家更喜歡自攜行李進房; 昔日酒店服務生要穿著剪裁畢挺貼身的制服,甚至像個大宅的管家(Butler),為客人打恭作揖,今天大家已接受穿著有型輕鬆服飾、運動鞋的員工,也不一定欣賞被人前呼後擁的禮遇; 昔日,房間要設備齊全,應有盡有,但今天不少人更喜歡較簡約的佈置,省卻無為的東西,講究的可能是更直接、更貼身的享受,如床褥、枕頭、被舖的質素;昔日高級酒店必備的各式餐廳,今天取而代之的是較輕鬆的all day dining, 輕食、茶座、咖啡廳 。
優質的床褥、多選擇的枕頭是更貼身的奢華

定位細化及個人化
科技強大的收集數據能力,讓酒店對客人的一舉一動瞭如指掌,日積月累,不難明白客人的生活習慣,喜歡那種枕頭,看那種雜誌,可以為他們度身提供用品和服務,房間配置不再只有一個標準、一個模式。
而酒店行業也趨向兩極化,大集團收購合併而變得越來越大(其實許多行業也面對同樣問題),合併後,公司須把同一城市內的多間不同品牌的酒店,進一步定位,劃分市場,避免旗下酒店互相競爭,自相殘殺。
互聯網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進入行業的門檻,不要說來勢洶洶、顛覆行業的airbnb,其他細小的酒店,只要有質素、有口啤,對準個別客群,便不難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成為供求圖上,"長尾"部份的服務供應者。
酒店兩極化,大的越來越大,小的有長尾客群支撐,可以五花八門

地區個性化
在外,一方面希望得到在家的舒適和方便,同時又希望藉著出門,多體會當地的特色,飽嚐地方美食,增廣見聞,豐富閱歷,酒店如何適度引入地方風格,是設計師的重要課題,特別是處於旅遊熱點的消閒渡假酒店。要經常更新酒店的感覺並不容易,更易的可能是利用餐飲來塑造個性,吸引客人。
酒店除了自行配置各式設備和服務外,如在鬧市,更可和周邊的資源整合,為客人提供探索鄰近地區的藍圖,這不單可以豐富客人的行程和經驗,減低滿足客人不同需要的壓力,更可加強客人對地方及酒店的歸屬感。




追求健康生活,注重環保和社會責任
現代人注重健康,除了優化酒店的健身設備, 為客人設計周邊跑步徑外,房間傢俱變得輕巧可移動,客人便可騰出空間做運動,或在房間提供瑜加地墊、輕巧的健身器材,讓客人繼續平日的運動習慣。

多受教育的人,都關注環保及社會責任,對許多有助減低能源資源消耗的措施,如不天天換毛巾,用大枝裝清潔液等,都習以為常。在香港,上環的Holiday Inn Express SoHo,便研發了許多先進的節能措施,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環保設計。




酒店,是非常複雜的建築類型,(昔日和醫院Hospital、單幢房屋House(因要為業主貼身服務)合稱為3H,被喻為最難的建築設計)。但今天各種建築功能開始模糊,住家有了airbnb 這類供求配對平台後,可以充當酒店客房;相反地,住宅會所、商場、辦公樓的接待,又趨向酒店化,追求令人耳目一新的華麗設計,貼身周到的服務。

配合今天人們的生活,酒店的房間,正朝著成為客人「家以外的家」,而酒店大堂及公共地方,則成為與人聯誼的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