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March 16, 2015

Arspire 5.1 網絡推廣與銷售 Online platforms for promotion and retailing

二月踫上了農曆新年假期,活動日期一改再改,為嘉賓帶來許多不便。這夜,有些嘉賓無法出現,也有些可能趕不及來,始終元創方不是一個很方便的地方,放了工那麼疲累,老遠跑來施而非受,不竟是一種挑戰。但幸好,出席的其他嘉賓,來自不同的背景,大家互相認識交流,產生了很有趣的化學作用,要是日後大家因此有機會合作,那我這個分享會便真的有意義了。

Jeannie 來自香港的網上集資平台Fund4ip ,介紹了平台的創辦理念和背景,創辦人是伍錦永博士和他的兒子Henry Ng,伍博士是資深的工業家,有見生產商找不到設計師,設計師找不到生產商的問題,找來強大的各行各業聯會作後盾,開發了專為港人而設的港版網上群眾集資(Crowd funding)平台,解決香港人沒有外國戶籍,無法使用如Kickstarter等外國網站作群眾集資的問題。雖然平台只在起步階段,項目有限,且集資金額不大,但始終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它不單可以為新產品尋找市場,以便投產,它還可以為各式活動籌集開辦的經費,甚至有人用來集資到外地體驗生活,以便日後將經歷結集成書。

最重要的是申請人不單可從中籌募資金,更會得到資深創業人的建議和幫忙,撘建人脈,提供市場、推銷、定價等意見,甚至幫忙拍照上架,不是一個冰冷的電子商貿平台,而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為有夢想的人伸出援手的地方。當然,服務需要一定的成本,他們會收取約籌集金額的10%,以支付Paypal的手續費和平台的營運費用。


Pixelbread 創辦人  可洛

















像素麵包 Pixelbread, 一個專業的文化藝術網上平台,除了張貼活動和課程外,還有藝術評論和推介。網站始創於2006年,迄今已辦了九年,每月留灠人數約30,000(不計重複的),以這種與金融賺錢無關、又非吹水罵人,更沒明星八卦新聞的文化平台來說,能有此數目,實在很了不起。不過,最有趣的,還要算是那很有氣質的創辦人--可洛 。他看來像個不到三十的小伙子,留了一頭平額齊眉、兩側垂絮的bob look 直髮,斯文地告訴大家他是個寫小說的文人,很難想像他是個網站的創辦人。他解釋網站的成立,源於早年的一本文學雜誌,為了推廣這雜誌,他自行創立了這個平台,雖然這本和友人一起攪的雜誌已停辦多年,但他這個個人建立的網站卻屹立至今。

大家對他如何營運這個網站,並可堅持九年,都感到萬二分好奇。他設計的平台,經數度優化而成熟,"砌磚"的格式昔日別樹一格,今天已甚為常見,程式設計可讓文化藝術單位直接張貼資料,所以他每天只用花約半小時,"巡視"一下有沒有違規行為(如張貼與網站性質不符的資料、又或不停張貼相同資料以"爭頭位"等),把不當的"下架",便可維持網站的運作。除了網站外,他會在他的facebook 張貼資料,推廣有趣的活動和課程,還創辦了免費的電子報,每半個月發行一次,訂閱讀者約有4000。他形容自己是個超級宅男,沒有IT背景,遇上問題,只好在網上的討論區尋找答案,是無師自通的一族,真是了不起啊!

至於營運資金方面,因網站已有一定的認受性,記者不時來訪"攞料",追蹤香港的文化藝術活動,以致大型機構或政府會來網站買位,藉此推廣他們的藝文活動,也讓他可以保持"清高",不張貼任何商業廣告,不受政府資助的約束,也不讓擁有許多粉絲的名星和品牌活動上架,混濁了網站的性質。

除了這些網絡平台外,也請來了開網上花店花妍 Myflorist 的Margaret,她不停謙稱自己只是使用現成的"罐頭"網站,在已有的格式上設計自己的網頁,其實,她這類的例子可能對我們這些對網店一竅不通的人來說,參考價值更高。她由產品拍照上架,定價接單,製作交貨都一手包辦,遇上大時大節,可說忘得不可開交。為了推廣網站生意,她的女兒也協助她利用店的Facebook, 推廣生意,她也在香港人常用的yahoo買搜尋結果的排位,起初買了每個各售600元的「花束」和「網上花店」等名詞,後來干脆只買「花束」一詞。網站大量的款式,全靠她平日為客人來訂的產品拍照留案,集腋成裘。

網站不單為她帶來賣花的生意,也成了外間接觸她的渠道,因而有機構承聘她為插花導師,讓她把自己的興趣化成全職的工作,怪不得相識多年,她的心境和樣貌都能保持得那麼青春,這個我是由衷的佩服。天下人,說的多,做的少,肯為自己所熱衷的努力,付諸行動,可不容易。這也讓我和她這些生於電腦時代前的人,再次可與時代接軌,和自己的兒女有共同的興趣和話題。

除了上述的,也把早前Kapok創辦人Arnault Castel 分享有關網店的經驗,一併轉述一下。Arnault 解釋由於網店不像實體店一樣,有實物可看,又有售貨員介紹,每件在網站銷售的產品都需要很吸引的照片,詳細的說明和介紹,功夫一點也不少。此外,網店因不受區域的限制,對手來自四方八面,競爭異常的慘烈,價格也因此不能定得高,故更適宜銷售一些減價速銷的貨品。話雖如此,今天任何一間零售精品店,網店已是不可或缺的了,縱使客人不一定會在網站購買貨品,但郤會藉它預覽商店,尋找地址,然後來店購物。

簡單總結一下嘉賓的經驗如下:
1.照片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說的了。
2.Facebook 始終是最易更新,最有效發佈消息的地方,亦正因它更新頻密,被搜尋到的機會和排名,許多時也較原網站更高。
3.一如其他不收費的網站服務,排名先後是平台的資產。
4. 適當地購買搜尋的關鍵詞,的確有助網站接觸客戶群。

Sunday, February 8, 2015

Arspire 4.1 梁志天與梁景華的設計管理經驗分享-質與量的平衝 Design for love only? Balancing profitability and quality



一月二十九日,我小小的店,竟請來了兩位國際知名的室內設計大師--
梁志天(Steve Leung) http://www.steveleung.com 
梁景華(Patrick Leung) http://www.paldesign.cn
Patrick 一直都是我的良師益友(Mentor),應我的邀請並不出奇,難得Steve 和我並不稔熟,沒想到冒昧求教,他卻爽快得很,馬上答應。許多人或許以為他們工作繁忙,無暇提攜後輩,其實在國內,他們都經常被邀出席大小講座,和人分享他們的經驗,但在香港,這類活動是出奇的少,這也令我覺得這個晚會機會難逢,更有意義。 

Steve 和 Patrick 分別分享了他們求學、創業,以至日後成功建立品牌,公司擴張(Steve 至四百多人; Patrick 至百多人)的故事。雖然他們兩人經營公司的模式和手法不盡相同,但兩人的成功都可追溯到一些相同的元素。

目標清晰、計劃周詳
Steve 一早已認定自己會創業,打從他入大學的第一天,他已向同學派名片,馬上換來「老板」的稱號。在首年推行Year Out之時,大家對此還未認識,他便主動參與,好讓他和女友錯開畢業時間,互相幫忙。畢業後,他更在短短的幾年間,分別在小公司實習,以便考牌; 在屋宇署結人脈; 在其士的私人參建居屋項目上,同時站在業主和承建商的崗位,學習管理工程項目及許多實用建築知識。

Patrick 自幼熱愛繪畫,讀設計成了他最好的出路,他得悉名設計師Alan Gilbert將會是畢業試的校外考官(External Examiner),他便有計劃地到那兒當暑期工,摸清Alan Gilbert的風格和喜愛,最終果然獲得優異成積,亦於畢業後,順利進入該著名公司工作。之後,他在建築師樓(P&T)工作,吸取了建築師的長處,如幾何的應用、概念的追求等,讓他的設計,很好的配合建築物本身的理念和個性,並立志進入P&T的管理層。當累積到一定的人脈和往績時,他便自立門戶。


做事敏捷、寓工作於娛樂
Steve不諱言在香港大學年代,只用了三分一的時間在學習上,其餘的兩個三分一分別花在球場上和「賺外快」上,這都有賴他特快的辦事速度,運動也讓他培養了堅忍的精神。

Patrick 經常掛在口中的,都是「好玩」二字,他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喜好,近年他最愛玩的是弧線,他一再強調平面的重要,所以他都會親自下筆,並能很快地把平面和大方向定下來,讓員工繼續發揮。


學好用人、下放責任
Patrick 建立了很好團隊,承擔了公司不同的工作,他有一個有趣的用人哲學,他認為最好的員工,該是有點技能缺憾的,一般是「會說不會做,會做不會說」,如果兩者兼備的,都非池中物,不會留在公司太久,想一想,又真的很有道理。

正當大家都認為設計工作不好下放的時候,Steve卻提出另一套管理哲學,令大家猛然重新思考。他舉了Armani 的例子,Armani可以同時涉獵許多不同的範疇,由時裝、家品、化粧,甚至酒店。又如名廚Robuchon ,如果設計不好管,那烹調食物不是更難嗎? 每種食材狀況都不一樣,這些三星級大廚,如何可能分身於世界各地,開設餐館呢? 我們又可曾期望在這些餐館內,踫上這些明星大廚呢; 放諸設計之上,當公司達到一定的規模時,我們不可能親自接見每個客戶,亦不能為每個項目親自操刀,公司要的是管理好作品的機制(QC),達到業主要求的水平,而非一定要和自己的同出一轍。亦因為這個,Steve 在合約中加入條文,道明自己是不會親自出席項目的會議,業主也不能期望他的出現。
除了品質管理(QC)外,Steve認為他作為公司的主管,另一個要建立好的是研發(R&D)部門,為公司定立未來的方向,讓公司追得上時代的改變,迎接日新月異的潮流和科技。


關鍵時刻、把握機會
Steve在自立門戶之後,決定和周德年合夥,讓公司在短時間,增長至一定規模,雖然兩人最終還是拆夥各自發展,但對公司的成長,還是起了關鍵的作用。
Steve的成名作是住宅項目的示範單位,雖然此類項目不一定利潤豐厚,但勝在項目對外開放,宣傳效果強大,加上室內設計周期短,令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在香港及中國室內設計界打響名堂。

Patrick 的轉捩點是受到香港富豪的賞識,為他們設計了許多大宅室內,這些項目為他建立了很好的往績信心


善待別人
Steve初期創業,都來自自己的朋友,甚至是一些不算是很稔熟的人,他深信做生意如做人,你的際遇都反映了你平日怎樣待人。

Patrick沒有多說,但我和Patrick相識於微時(不算太久,只是28年!)他總是有問必答,樂於助人,還不時鼓勵我創業。他在深圳華僑城OCT的辦事處,更周期性攪講座,請來各方專家名師,和年青人分享知識,實在難得。

為何走上室內設計路?
香港不少有才華的建築師,最終都在室內設計的領域發光,而非建築,我們問Steve,為何選了室內設計,Steve解釋道,他拆夥後是同時成立了建築和室內設計兩間公司,但很自然地,公司在室內設計方面發展得很好,以至今天成為了公司的主要業務。
席間,大家再研究這個議題,一方面,室內設計周期短,容易見到成效,不像建築,需時多年。加上香港的情況,公建都在建築署;大的項目,公司必須達到一定規模,非新創業的小公司所能參與;房地產項目,各業主都自設強大的團隊,由一些對設計不大認識(又或以為認識)的人掌舵,建築師許多時,就只是一雙執行命令的手,沒有多大發揮的機會。
我們問Steve,他把自己一手建立的品牌買了出去,是否會感到可惜,但他卻說他感到如釋重負,這對於公司和員工也是很正面的,因為員工不用再擔心公司前景會受到自己的存亡所影響。

Steve有別於一般設計師,許多設計師都只鐘情於設計,而Steve對管理也具有很大的興趣,或許天生體內就流著企業家的血,所以能建立這麼具規模的設計公司。






Monday, December 29, 2014

Arspire 3.1 自助3D 打印 Prototyping with your own 3D printer

十二月十七日的晚上,我小小的the HK room 集了多個有豐富3D 打印經驗的專家 (各人背景,見下面英文介紹),來一個心得交流會。



Andrew 和 Bufee, 還有檯面上他們自家設計和打印出來的作品























Andrew 和 Bufee,從事產品設計,就如許多建築師一樣,深覺工作苦悶,重重現實的限制,未能在平日的工作上,一展自己設計的所長,為了追求自己的興趣,毅然租下台灣展位,然後自資購置3D打印機,在兩三個月時間內,通過不斷的失敗和嘗試,把自己創作的世界,一個不再自轉,兩端面對極冷極熱的星球上,在冰天雪地地段行走的陸空交通工具,設備完善的太空基地,內有操作各式機械的人員,建構出一個1:12的超現實世界。他們的坐然起行,把理想付諸行動,實在令人欣佩,會後晚飯時,大家都鼓勵他們進一步發展這個有趣的構想,化實研為真的產品。


Ken 為我特製的Q字咭片座,多有心思啊!



















Ken研究的是城市公共空間,沒想到也在過去一年,從事3D打印研習,並設立了網上平台,.www.3dgiftcentre.com 及
https://www.facebook.com/3dgiftcentre 讓客人訂製別具個性的禮品,自己更設計出有趣的公仔,頭部可以套上客人的面孔,雖然這些彩色打印,不是一般家用的打印機所能打出來的效果,必須委托專業打印公司,故此成本不菲。此外,他也嘗試把自己的設計,送到外國去,變成精緻的銀飾,日後相信大有作為。他更為我設計了以上的Q字咭片座,完全讓我體會到別人為你特別設計禮物的那份心意。

各人爭相試帶Edmond 和Jonas 創作的眼鏡


Tuesday, December 9, 2014

Arspire 2.1 最新建築趨勢 upcoming trends in architecture

十一月二十七日,一個差不多講者多過觀眾的分享會,對出席率有點失望,差點想取消,但興幸仍堅持照做,Tony 的分享實在精彩,錯過了的是一大損失。

Tony 是我最欣賞的年青建築師, 果然絕無欺場,材料十足,他從英國參加了國際會議回來,接觸到環保領域的最前線,帶來了許多新概念和名詞。如Earth Over Shoot Day ,大致是一年的某一天,我們把全年的可用資源用光,自2012至2014,這天都在八月,即我們在這天之後,我們便不能自負盈虧,蠶食著地球的資源。又如Circular Economy,意即人由生產到使用後,剩餘的又重新成為資源,不段的循環更新,就像大自然般自我更新。此外,今天環保設計的大方向,不單要如何減污染,減排放,更希望對環境作出正面的改善,修復之前的破壞和損耗。而在眾多綠色認証中,Tony 認為最高的境界是達到 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的標準。

除此之外,Tony 也分享了不少有趣的社會企業,如荷蘭先發起的Repair Cafe,義工協助市民把壞了的東西修復,減少棄置,還有不少社會合作平台如Quirky.com集眾人力量,集體創作; Solar Moasic集資安裝太陽能設施; Taskrabbit分包工作等。

身為理工設計學院社會創新主管的Alvin,雖沒特別準備甚麼材料,卻分享了社會創新一詞並非一個全新的詞彙,早在上一世紀工業革命年代已有,只是今天變成另一種概念,除了套用在不同社企的工作外,從廣義來說,它包含了社會上許多不同領域的概念和工作,由政府的各項創新政策,以至各種社會運動(包括最近的雨傘運動)。

我也分享了早前的一個演講,主題是前瞻未來趨勢對建築的影響,由人口老化帶來對通用設計的重視,到互聯網年代,辦公室及商店的功能新角色,一些設計的個案,強調人的交往和體驗,與此同時, 網絡上盛行的,又倒過來O2O(Online to Offline) 尋找落地的位置,趨向Omni-Channel 多渠道同時並存的大方向。


Date: 27/11/2014 (Thur) 
Time: 7:00p.m. (Reception at 6:30)
Venue: PMQ, S405 

Title: Architecture beyond hardware - Social innovations and upcoming trends in buildings 

Speakers:
Tony Ip  - 
Tony was just back from Europe after attending a conference.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Carbon Zero Building in HK and being at the front lin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he was in touch with some of the latest environmental trends in the Western world. 

Alvin Yip
Social innovation may be a new term to some of us. Being the head of Jockey Club Design Institute for Social Innovation in Poly U Design School, Alvin is probably the best person to share with us what is this and its potential and impacts to architecture.

Chan Lai Kiu 
After working in developer side for a few years, she learnt the importance of software behind a building: funding, operation, business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he inevitably need to look forward and research on the latest trends of various building types, in particular, the impact of the mobile digital devices to places like office, retail...... 

Saturday, November 1, 2014

ARSPIRE 1.1 - 人工智能建築年代 Architecture in the Second Machine Age.

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建築。設計同人志開了第一個交流活動,我設計的組合箱STEM CELLS也第一次發揮它的百變功能,由活動展櫃/儲物箱搖身變成許多櫈子和活動枱面,我們的小店the HK room 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小課室。

來了三十多人,當中有十多位是來自廣州的設計師,還有我的好友關嗚,他發起的「思想沙龍」,已不懈地辦了六年,成為了廣州一個很好的專業設計交流平台,是我好好學習的對象。

請來的講者,講的內容都非常精彩,大家不知不覺便談了兩個多小時,到九時半才曲終人散,不少人都是餓著肚子,還未吃晚餐呢(下次有待改善)。四位講者,分別來自不同年代,各人所走的都是非一般的建築路:

Otto Ng 

分享了他在Foster時做的油輪碼頭, 和他之後與三位拍檔成立了LAAB 的作品,公司強調設計與製作並重。 LAAB短短一年已發展至十八人,公司的員工非常年青,平均只有二十三歲,而且公司的文化,正如其名「實現室」,既注重實研,也真的能實現,並經常互相分享知識,而Otto更覺自己生得逢時,是一個百分百用電腦設計的人,從不手繪。

Victor Tai

從事傳統木刻雕塑二十多年,卻來個自我突破,在廣美鑽研數碼雕塑,運用數學公式,三維軟件及打印,做出不一樣的雕塑,更力求善用新媒體給與他的創作空間,大玩傳統金屬鑄造難以實現的穿插、扭曲造型,加上不同材質、不同的表面肌理。雖然是年紀份屬上一代,卻努力學習,大膽嘗試,更走在時代的前緣,令人佩服。

Lucia Cheung 

介紹了她自立門戶前, 為Rocco 做的深圳寶安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和雲南博物館,將電腦的三維模型轉化為傳統的施工圖,將平面玻璃,通過逐塊錯位,塑造出立體的弧面,又或把平宜平直的金屬板,硬釘出扭曲的效果,可謂高端科技設計,低端土炮製作的典範,也帶出了新技術應用在大規模且資金有限的項目上面對的困難,在沒有很多的錢財時,就要有很好的人才來克服了。

Victor Leung 


最年輕了,仍在MIT求學,但經歷毫不平凡,讀完第一個學位,便去幫知名設計師Marc Chantal的新公司AWAWA做產品研發,用數碼方法製造傳統無釘木構架,用平宜的三軸切割機做極複雜的榫卯,最終也克服萬難,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這個壯舉,可謂年青可畏,前途無可限量。





四位的分享,帶來了不少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議題:

1. 主流三維軟件的應用和選擇

講者中Otto 和Victor Leung 用美國東岸主流的Rhino, Victor Tai用西岸的Maya, Lucia 兩種都曾用,更解釋了兩者建模原理的分別,Rhino由局部至全部,而Maya 則正好相反。各軟件的長處短處、和其他支援及輸出軟件的兼用性等,都希望能在日後的ARSPIRE,找專家來分享。

2.新技術帶來的創新,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

今天一小撮人掌握的技術,明天可能就是基本功,當新意不再時,這些今天凸出的作品,明天還有它們的價值嗎?Otto 也想過這問題,他認為這些新技術,到底還只是工具,創新最終還是思維本身,非工具所能取代。

3. 原稿與複製品問題

今天的電腦模型,要打多少份都可以,而三維掃描,甚至直接用多張照片拼合建模,任何現成的東西,輕易便可以複製,相對於昔日,每一件作品都是親手打造,獨一無二,其價值何在呢? 在這議題上,Victor 便列舉了版畫的例子,雖然版畫一樣可以複製,但它仍有本身的藝術性,價值也可通過限量發行來解決。

4. 規模與造價問題

在今天,雖然電腦要做出非常複雜的造型並不難,但許多只局限在小型或臨時項目的應用,要放大也是用很傳統的工藝,仍有一定的難度,不過,看今天科技發展的速度,看來不用很久,這些問題可能都可以解決,當這些技術問題解決之時,也代表這些已是很多人隨手可得的東西,那份與眾不同的新鮮感亦會隨之消失,人便會撇開複雜的外形,探究其背後設計的理念。


看著、聽著,真的有點茫然,正如The Second Machine Age 所說,科技發展的速度已超乎人所能理解、或能預見的。當許多不可能的都變得可能時,當要有多複雜就能多複雜時,當弧線、扭曲、變形不再新鮮時,我們可能要走回核心的問題,我們在追求的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