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unday, April 24, 2016

ARSPIRE 18.1 新策展時代與時裝 The New Age of Curation and Fashion

有說:今天創作容易,找有意義的難 (Creating content is easy, finding what matters is hard)。
只有得到別人用心關注、費神理解的,才有價值,因為注目就等如花這個世代最寶貴、最稀有的資源─時間。Chris Brogan 更說: 留神注目是世紀的新貨幣(Attention is a new currency).


我選這個題目,因今年十一月將要為香港時裝師協會策展,作為今年台灣香港周的主題。要做好這個工作,就要認真下點苦功,不單要對香港時裝設計業界多了解,希望找到香港時裝的靈魂,更希望多做跨界、跨地的交流和合作,能擦出火花,並到處點火,他日或許某些小火點會發光,甚至燎原。我也想籍這個題目,迫自己好好閱讀,以片蓋全,更深入認識「策展」,以及了解它在這時代的意義。
每年在台灣舉辦的香港周,都會以不同的界別為主題,去年便是建築,今年將會是時裝

策展的過去和現在

Curation 「策展」是博物館丶藝廊等文化機構裏的工作,從定立展覽主題,挑選展品到佈置展覽,沒想到它是源於英文的"cure"一字,借用了其「看顧」taking care, attention 和「管理」management的意思。我第一個交的策展人朋友是何慶基Oscar Ho,1998年參與他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展覽,他邀請了我這個不曾想過攪藝術的建築師一嚐藝術創作的任性和快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所以策展人的慧眼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自此之後,不單有機會參與許多不同的展覽,還當了幾個展覽的策展人。為了寫這篇網誌,我也重新翻閱了Oscar 送我的書─身份何在: 何慶基的策展工作及藝術


但在今天,「策展」的意義已遠遠大於這種文化藝術的專業工作了。許多學者都先後著書立說談策展,如Steven Rosenbaum 的 Curation Nation - How to win in a world where consumers are curators,日本資訊媒體人佐佐木俊的「策展的時代」。Steven Rosenbaum在其書中便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要我們想像,水對我們有多重要,每天我們都從家中的洗碗盆、浴盆、淋浴花灑取我們所需的用水,但有一天,這些水源都改成六吋直徑的消防水喉,以高壓噴向我們,家馬上水浸了,我們再也吃不消,水變成了煩惱的源頭,他藉此讓我們領略今天資訊泛濫的情景。
過量了,成了煩惱的來源

昔日資訊媒體不礙是報章、雜誌、電台、電視;產品銷售不礙是商店、百貨。但今天隨身的電郵丶即時通訊丶搜尋平台、社交網站、專題社群、網誌都不停發放資訊,貨品也由定點限量的實體店,變成無時無刻丶到處可及的虛擬網店。免費資訊、有價商品,五花百門,選擇多得令人眼花撩亂,篩選成為了一種需要,在眾多選擇中挑出精品,在雜散無章的資訊中理出脈絡,重組意義,架構理解的背景。這正是佐佐木俊在一書中提出的觀點,用他的說話,策展就是「創造情境丶找出脈絡丶分享串聯」,策展成了這時代生活的一部份,而策展的過程也有了不少變化:

誰為精品下定義

昔日,博物館有策展人,書報雜誌編輯、百貨公司買手也是廣意的"策展人"。他們憑藉個人對行業的知識、自身的價值觀及世界觀,選出精品,所以策展人的口味成了精品的定義,策展人手執生殺大權,就如電影The Devil who wears Prada中,充滿Vogue主編Anna Wintur 影子的角色 Miranda Priestly,有著很大的權威。特別是那些沒有清晰量度標準的東西,如藝術品、時裝,得到策展人的垂青,成為這群佰樂眼中的千里馬,是創作人的夢想,是踏上青雲路的階梯。
片中的時裝主編Miranda有著無限的權威

今天,這些專業編輯、策展人仍然存在,但他們不再是唯一為精品下定義的人,即使普羅大眾,都可以通過開放的網絡平台發表意見,自架網頁挑選及評論,甚至成為博客 (blogger),只要有質素,有觀眾,一樣可以很有權威,成為意見的領袖(KOL Key Opinion Leader),(雖然不少意見領袖一旦成名,便被利益所沾污,言論不再中肯,已非真正有質素的策展人)。

除了個別的專家,網絡讓我們看到別人的參與和認同,也讓我們很容易向身邊的人推介自己的喜好(liked),這就是佐佐木俊尚說的「分享串連」。只要人氣指數高、顧客評分好,便成了優質的保証,各種眾籌的平台,甚至可以讓人接觸未來的顧客Presumers,確認市場是否存在。精品不再由個別人仕來定義,而是落在群眾的手上。
 由大眾定義何為精品年代
From http://www.sociallyawareblog.com/

在這方面,我有很深的體會。產品設計和創業的經驗,讓我知道做小眾的東西容易,要做出得到大眾認同的真產品難。誰人有點資金,有個特殊機會,都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設計,但它們可能永遠就只是一個沒有真正市場的樣本Prototype,又或是一些新鮮有趣的作品,換朋友幾聲讚好,在媒體爆一下光,當作花絮點綴一下報章雜誌,卻不能傳世,不能影響著大眾的生活,推進時代的進步。

早前,我在香港大學聽了王澍的演講,深為感動,也非常欣賞他「出世」的作風和設計,但他那「走進深山中」的設計,又能否解決當下城市發展的問題,世界還有多少個山讓人潛居,有多少土地可以只攪低層建築呢? 對我來說,做小眾的藝術品、產品樣本,相對容易,要找到能解決大眾問題的答案,能做到「入世的創新」,才是最難的。

尋找新鮮的角度 

策展其實和設計的過程很相似,大家都不可能無中生有,要能對著已有的材料做文章、"睇餸食飯"(Improvise),找出有趣的新關係,有創意的新角度,而不是一些老掉牙的陳腔濫調。找到了角度後,已有的材料自然會串聯出脈絡,在脈絡中添加補上缺失了的拼圖,整個主題和構想便會呈現出來。可是,這個世代的人見多識廣,見怪不怪,要他們看到創意,感到新鮮,可一點也不容易呢!


有說,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電腦已能在大數據中找出意義Search meaning by big data,電腦能否找出連人都看不出的關係和脈絡,直接充當起「策展」的工作,我們便要拭目已待了。


呈現新姿態 

佈展是策展的重要環節,有說佈展像插花,把選好的骨幹材料,擺出最佳的效果,呈現中心的主題,再加上導論、解說作為枝葉,場景設計作為容器,讓人看得明白,締造感染觀眾的環境。台灣城邦CEO 何飛鵬認為策展就是content + 3C (context + comment + conclusion)。

適時的呈現

除了選出精品、提供適當的場境外,Steven Rosenbaum更提出了"適時"(Right time) 比"即時"(real time)更重要的概念。今天我們的隨身流動裝置,不停地向我們發放資訊,來得不合時的資訊,無疑使人感到厭煩,所以隨了地點環境外,選擇適當的時間發放,也是策劃重要的一部分。

時裝策展

不空談策展,把主題帶回到時裝展覽之上。談到時裝策展,當然少不了在香港最有經驗的Bonita Cheung,之前也詳細介紹過她的背景,有趣的是我還請來了創辦iStyleup 時裝網站的建築師Harry Chai,和另外兩位跨界建築師Herman Lee和Edmond Wong。Herman 自立品牌做圖案設計,再以牆紙布料出售;Edmond則做3D打印飾物,創立品牌ITUM,並成功在Indiegogo 網上集資出售自家設計的眼鏡,成功確立了產品的市場。
Edmond 為家分享他的3D打印設計品牌
iStyleup 的Harry Chai 和我們分享了他不尋常的建築師跨界創業路。Harry 一直對做生意有濃厚興趣,他出道不久時,便已進入了大地產發展商,擔當不少建築師夢眛的項目管理工作。之後,他獲師兄誠邀,轉投南豐工作,有見公司希望走向創新轉型之路,便建議利用公司的原有廠房,活化成時裝創意園,一手促成了The Mills這個不一様的項目。在籌劃項目過程中,他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時裝設計師,明白到他們面對缺乏展示及銷售渠道的問題,才萌生了建立獨立品牌設計師的平台。得到了初步的創業資金後,他不停到世界各地的時裝周,精挑細選了出色的新進設計師,代售他們的設計,不折不扣的成了時裝策展人。
Harry 和他的太太創立了iStyleup.com 時裝網站
除了張羅出色的設計師外,iStyleup 還讓網民參與其中,不單可以在平台上寫專欄,成為博客,更可以自行挑選不同設計師的衣飾,任意配搭,讓網民做個小策展人。通過這些參與,網站收集了個別客人的喜好和習慣,進一步通過大數據分析,捉摸客人的口味,日後可以針對性地向她們推介產品,直銷時裝。這種群眾參與其中的策展方式,正正體現了上述的論調,而數據的應用,也印證了科技策展Curation by technology 的新模式。
網民可以自由配撘,為衣飾"策展"


建築師做策展,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優勢,因為策展和設計很相近,都要因材施計,因地制宜,在有限制的環境下創作,要面對許多人際關係,要將已有的以新姿態、新角度呈現。設計和策展一樣,也是一種觀點的論述,一種價值觀的表態,策展人要具備寬闊的視野,但又要同時達到專題的深度。對我來說,不管是好的設計,還是好的展覽,不單為了取悅專業的小眾,還要得到大眾的認同,盡量做到雅俗共賞。





Wednesday, March 16, 2016

ARSPIRE 17.1 好的導覽設計 Design for easy navigation

今天,不論做甚麼事情、在那個行業,都強調客人的體驗(UX User Experience)。無論在現實的建築空間,還是虛擬的網上世界,沒有好的導覽設計,客人找不到想找的東西,自然無法好好使用其服務或產品;客人感到迷失生厭,日後自然不願再度來訪。
Graphic from https://inbound.org

最近,我便要為我的初創企業寫一個功能頗多的網頁,雖然所有建築師都有點平面設計基礎,會Photoshop的我,Illustrator難不了我,即使Wordpress對我這新手是有點難,但身邊還有其他IT人和懂媒體設計的人,相信技術部份該還可以應付,更難的怕是如何分辦網頁的好壞,理解客人的體驗(UX User Experience),和團隊一起做設計,遇到分岐時,自己都不懂,又如何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更如何可以以理服人呢?就如畫畫,要會「畫」畫,先要學懂「看」畫,懂「看」的人,(在此不詳談,希望他日另立專題和大家分享),只要把握一點媒體的技巧,便不難得心應手,所以會畫某種畫的人,很容易就一理通,百理明,學會其他畫種。

看了網頁的發展,發覺近年大部份都趨向相同的格式,一般都非常簡潔,開始懷疑這是否只是一個潮流,大家覺得這樣最美觀,還是有背後的原因呢?從事設計多年的我,當然知道再美觀的東西,如果不好用,都稱不上是好的設計,就像再漂亮的鞋子,不好穿最終也只會給人擱在一旁。在網頁,如果找不到想找的東西,又或看來很複雜,根本無法理解,自然沒有興趣繼續探索下去,那麼即使再美觀、再有個性,也只是圖勞無功,所以如何導覽是非常重要的。

網頁設計自己沒經驗,也沒有太多朋友可以請教,但做建築物的標誌,可有不少經驗,不單在P&T時,曾經和公司的平面部門一起做了蘇州喜來登酒店的標誌設計(因為那家顧問公司中了標後倒閉了),也參與了不少項目的標誌設計,更經歷過複雜如希慎廣場的個案,明白各方的要求,更看見計劃和現實的落差。還有,身邊有不少建築標誌設計高人,既然自己愛玩跨界,何不同時談談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導覽,或許可以從中悟出一點道理來呢?
Annie 和Sammy分享他們做地鐵標誌的經驗

今夜請來了兩位P&T的舊同事,Annie Chan和Jacob Ho。Annie 退休前(現仍為MTR做顧問),在香港鐵路有限公司MTR從事標誌設計多年,她和另一位也是來自港鐵的嘉賓Sammy To, 是多年的好拍檔,一起做了香港及國內不同城市的地鐵標誌設計,如深圳、廣州、南京、北京等。Annie 在做標誌設計前,曾參與車站的營運及優化工程,又做過不少新車站的規劃,故對車站的運作、行人的流線,都瞭如指掌。


Jim 和Jacob
Jacob Ho 創立的標誌工程公司-至形(Gradation) ,團隊在港有二十多人,在國內有超過百五人,規模相當大,香港許多大企業都是他的客戶,還包括了興建中的上海狄士尼Disney,據他說,園內的標誌非常不一樣,做起來更像做藝術品。我還請了做網頁設計多年的Jim,他在創立獅子山設計前,也曾在大廣告公司工作,目睹了網頁設計行業的轉變。本來還有一位建築師Vincent Lai, 他不但有設計大型項目標誌的經驗,還是一位出色的網頁設計師,可惜,這夜他抱恙未能出席,但他還是和我分享了他最近為慈山寺做的設計。
Vincent 為慈山寺設計的電梯樓層標示,直接用上了中國「三」字來表示各層,非常簡潔

除了嘉賓的分享,也看了不少關於導覽設計的書籍,做了點功課,在此和大家分享:

認清目的 了解不同訪客的需要

導覽設計是為不熟悉某地方的人而設的,在網絡世界,就是那些新來的訪客;在現實世界,要接待新訪客的建築類型如交通輸杻、酒店、商場、醫院等,至為重要。不同用途的建築,客人的目可以很不同,訪客中,有的已清楚知道自己在尋找甚麼,如在車站中找某路車的人,導覽設計要引領他們走最快最短的路;有的則漫無目的,如在商場中,到處逛是消遣的一部份,只要知道身處何地,找到電梯廁所,不迷路便可以;有的屬半探勘的,心裏只有意願和問題,未有明碓的目標。對於經營商場的,當然希望延長客人逗留的時間,加長路線以增加沿線商店的數目,甚至刻意帶客人「遊花園」。兩種南轅北轍的目的,自然會得出很不同的設計,前者直接了當,後者則可能稍為迂迴,(但過了份則難免換來客人的不滿),更可能在途中加入別的選擇,如插入讓人垂涎的食物照片以推介鄰近的餐廳,就如網頁嵌入其他廣告和內容一樣

經驗豐富的Jacob,便知道弄清目的及誰是目標客群,是非常重要的,讓各持份者提出自己的要求,並聆聽別人的想法,找出平衡點是非常關鍵的,所以他會在項目開展時,爭取各相關部門坐在一起,如市場推廣、租務、設計、物管、技術等,弄清各方要求,擺平各方矛盾,減少日後翻工的機會。

直覺操作 不假思索
 
網頁設計有本經典著作,名字改得很好,稱為"Don't make me think",好的導覽設計,一切都那麼流暢自然,不用動腦筋,單憑直覺便可以去到要找的地方。



所有設計都是為人服務的,而人在不知不覺間,已養成了不少習慣,並慢慢地建立了一些「合理期望」,就如我們入門便在門口附近找電燈的開關。我們也會期望在分叉路前有標示,在網頁上方或左方有導覽列(Navigation menu bar)。同樣,我們看東西也有既定的習慣,如看東西從上而下,從左而右(這與全球通行的阿拉百數目字的寫法有莫大的關係),地圖上方是北,粗大當眼的比幼小偏側的重要,外觀相同的是同類⋯⋯還有許多深入民心的符號,如男女代表洗手間、有人的方廂代表電梯、i 代表詢問處、放大鏡代表尋找........。如果我們貿然違反這些習慣,讀者則馬上要另覓解讀的方法,頓時要動起腦筋來。在網絡世界,這點對今天越來越沒有耐性的網民,更是重要,他們只要稍感複雜或吃力,便會馬上放棄。

人的習慣,不少也被應用到介面設計上,即使實物不存在,也模仿一些故有的效果和感覺。如將點擊的位置由平面變成擬似按鍵的模樣,讓人一看便知道它是可以按的,還模擬了按下的效果,提高了人們點擊的意慾和行動的回饋; 又如屏幕轉畫面做成像翻傳統紙本書頁的效果,以滿足人對看書的感覺和習慣。


流程圖 Site Map

不論實體空間或虛擬空間,都需要規劃出一張好的流程圖。現實空間導覽,有清晰的時間距離軸貫穿,每進一個空間,又或在分叉路口前,都要為行人提供方向以便選擇正確的路徑。對於地鐵這一類的交通建築設計,流線是相當清晰的,從街外入站,從未付款區付款入閘,然後在已付款區到月台, 都是很有規律的,所以地鐵公司有清晰的内部指引,列明各區要提供何種標誌。至於行人的流線,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完全取決於站內自動扶梯行走的方向,這些扶梯於上下班高峰期時,會順應需要而逆行,以疏導人潮
MTR 每一區使用的標誌內部都有清晰的指引

流程圖的概念,不單在現實環境中重要,也是做網頁設計的關鍵步驟,一頁就像一個室內分區,一個連結就像一道通往另一房間的門。要有好的瀏覽體驗,就不能製造過多的層次,為訪客設下許多關卡,一般而言,最好不要超過三次點擊,便要抵達目的地。

為訪客設想問題,不要設下死胡同

設計要不停代客人設問,想像他們要找的是甚麼,同時也要為自己設問,想在客人此行得到些其麼。此外,還有一些必要的輔助功能,如洗手間、電梯位置,在網頁則可能是查找、聯絡、登入/登出等工具。

不管現實世界或是虛擬空間,也不能引訪客進入死胡同,即使已引領客人到了目的地,也要考慮如何帶訪客離開,又或引領他們繼續瀏覽希望他們光顧的地方,像設下安全網,爭取接著遊蕩或已完成任務的使用者。設計還要考慮,客人可能迷路或犯錯,有回頭或重新尋找的機會。Annie 告訴我們,地鐡的標誌設計,除了平日常用的,還要考慮遇到危急或突發事件時,如何引領乘客安然離開,只要我們留意一下,便會發現這些平日不發光,卻隨時候命的緊急指示牌。

明白視覺及介面的限制

所有設計都要面對不同的限制,由人本身到介面的篇幅尺寸。

人的視力有限,看不見遠處過小的字體,年紀大了,這問題便更為嚴重,當距離較遠時,人接收到的光線有限,發光的標誌會較易看到。人看過於長的句子,也會容易迷失,所以不管昔日的報紙雜誌,或今天的網頁,都會分欄,而分欄的數目許多時成了重要的設計決定。

除了距離限制外,觀看的時間也決定了文字和圖需要的大小,Jacob 便為我們推介了美國在這方面的指引,讓我們可以按距離、觀看的時間來推算字體的大小。
字體的大小取決於觀看的距離

今天,人越來越缺乏耐性,許多瀏覽網頁的人只會走馬看花,不會閱讀詳細的內容,故今天的網頁設計,都趨向極為簡潔,盡量用跨頁的大圖或幻燈,希望能一圖勝萬言,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在當中加入少量關鍵文字,盡量做到非常扼要。

介面方面,在現實空間,在那兒放甚麼指示是建築標誌設計的第一步,放的位置要留意是否會被其他物件所摭擋,許多時要按實際環境調整,不一定可以放在最理想的位置。此外,科技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智能標誌,如利用互動電視屏幕作為指示圖,但這些新介面並不一定受到歡迎,更多的人還是喜歡使用傳統的指示牌設計,一方面不用動腦筋,另一方面,也不用等別人用完,才能使用。

要進入網絡世界,今天主要介面不只是桌上橫向的電腦屏幕,還有五花八門的行動裝置,最細的就只有兩三吋的手機屏幕,這寬度成了設計的一個重要局限,設計也不再只是一個標準,而是設下不同寬度的臨界點,然後改變欄的數目和版面,變成可以適應不同裝置的全方位設計。


平衡實用與美觀

好的設計會幫助人理解,利用相同的字體、大小、顏色,幫助人識別不同的種類和層次,利用強烈的對比,把人的眼睛吸引到重點之上,區分出甚麼是主要訊息,甚麼是次要的訊息,當然也不能忘卻一些必要的功能。

沒有經驗的設計師,有時會因處理不了畫面的舖排或較多的內容,而強行削足適履,把一些需要的資料省掉。有時可能為了追求更優雅的設計,而選用了太細小或過於纖幼的字體,讓人不好閱讀。還有設計師認為使用常規的設計,便欠缺創意,但正如上述,許多訊息的接收是建基於人們的習慣,如果過份違背常規,又或做得過份抽象難明,別人找不到或難以理解,那這些創新便沒有價值了。

除了功能問題外,設計還有許多不是對與錯的決定,如顏色、字型、風格等,這都要回到基本的問題上,設計希望目標客群看了有甚麼感覺,接收到甚麼訊息,建立怎樣的印象,而非純粹設計師的個人喜好。

標誌設計及製造

來賓從事標誌及平面設計多年,目睹著行業的變遷。和許多其他行業一樣,科技讓進入行業的門檻變得很低,昔日做平面設計,單是學用筆,買需要的工具、括字,都花費不少,但今天,軟件越來越容易使用,只要願意花點時間,任何人都可掌握繪圖的技巧,加上互聯網接通了供與求的市場,讓繪圖的酬勞大幅下降,也同時大大削弱了昔日大廣告公司作為中間人的角色。

大企業甚至自行建立設計團隊,既可得到更即時的服務,又可免點子外洩。承建商也不斷加強設計的實力,一方面可以提供設計和製造一條龍服務,另一方面可以為設計"補底"(因不管誰錯,施工的都會成為錯誤的直接受害者)。我心想,這怕是所有建築相關行業的寫照。

Jacob 還分享了施工的一些經驗,今天他們經常要在現場為所有標誌做原大樣板,把每道門的名稱貼出來,讓各方可以看著實物發現問題,在製造前解決各方的矛盾。做網絡介面的,要避免太多翻工,也該在詳細編碼前,多收集用戶的意見,早點找出問題。

幾年前,我和同事Sunny Wong 便為希慎設計了一組多件的戶外利園區指示牌,這個經驗讓我感到建築標誌設計一點也不簡單。它們雖小,卻是人們最留意的東西,在設計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單要美觀,還要地基牢固,抵擋強風、日曬雨淋,經得起磨損及破壞,還要解決接電、防水、發光等問題,本身儼如一間小屋,一點也不簡單。這點Jacob非常認同,他曾建議理大開辦建築標誌設計課程,作為在產品設計的分支,讓更多人認識這門設計,並了解這個龎大的市場。


為Hysan設計的利園地區標記及指示牌

導覽設計,看似簡單,卻影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Annie 說得好,她想要是設計能為人每天省下一分鐘,那加起來便會是一件功德無量的貢獻。



Tuesday, February 23, 2016

ARSPIRE 16.1 建築物聯網 IOT of Buildings

科技一日千里,它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詞彙,當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或簡稱IOT)一詞還不是每個人都懂的時候,智聯網(Analytic of Things 或簡稱AOT) 一詞已經出現。建築是時代的結晶,雖然它常被稱作磚頭(Brick and mortar)行業,堅實、恆久長存(firmitas) 被西方建築理論太祖Vitruvis視為它的基本特質,但今天,當資訊科技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時,連一個奶樽也智能起來的時候,建築物又怎可能再只是一件沒有反應、沒有智慧的死物呢?

1986 年大學畢業的我,今年入建築行業已第三十年了,由考試沒有計數機,用長尺起草透視圖,遇上不方正的平面,要利用三角幾何來計算面積,用打字機文書、用碳紙為信件備份,再經郵寄或信差送出去;到今天,一切都在電腦進行,奇形怪狀的面積、精美逼真的效果圖通過各種軟件輕易奉上,電郵圖檔通過互聯網即時傳遞,在不同地方工作的人,可以溝通無間。

正當別人辭官歸故里的時候,我卻漏夜趕「科場」,抱著一玩無妨的心態贏了2015年理工/科學園舉辧的Techathon比賽,誤打誤撞地開起創新科技公司,沒有甚麼野心,只希望藉比與時並進,不要做現今世代的「文盲」,作品要為時代"結晶",就要貼近人們的生活,把握時代的脈搏,不可能無視科技的進步所以這夜便請來一眾嘉賓,談談物聯網(IOT)為建築帶來的機遇和問題。

大家在細聽Cenique Kalun 的分享


嘉賓來自多個和建築及地產相關的行業,機電有前輩級的Victor Leung, 還有我的姨甥Elvis Chiu,業主方有太古地產的Dr. Kelvin Mak,新鴻基的Steven Chen, 有做財產及物業管理的Hugo Poon,資訊科技公司有西門子(Siemen)樓宇科技部的Ricky Liu,也有資訊科技公司Cenique的創辦人Shylesh Karuvath和業務拓展副總裁Kalun To杜嘉倫,當然少不了多位建築師同業。

甚實,智能設計並不是很新鮮的事物,智能建築物(Intelligent Building) 一詞早已全在,電梯早就懂得按要求自動升降,抵達樓層自動開門,碰到人自動重開;有感應的水龍頭,早就懂得自動開關;建築物的機電設備早就有中央管理系統(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或簡稱BMS),管理人員可以安坐大廈控制中心監控整幢建築物,並即時自動或人手操控,那我們說今天科技正顛覆著許多傳統設計和行業,突破性的改變是甚麼呢?它又為建築和城市帶來了甚麼新的契機?

1. 強大的辨知能力 (Highly perceptive)
今天,一台小小的手機已配置了"眼睛"、"耳朵"、"嘴巴",甚至"皮膚"(可觸碰的屏幕等),還有記憶力驚人的"腦袋"。各種感應設備不但辨識度大增,且可以非常針對性,某種氣體、某個音頻,五花百門,價格亦大幅下降,只要願意,建築物的每個角落,都可以植入這些感應裝置,辨知周邊發生的一切。

2. 超越時空 (Beyond physical and time limitation)
互聯網的發達,電訊傳輸的速度,雲端的各種服務,讓我們不再受制於連線的距離,資料檔案的大小,巨細無遺的訊息可以即時傳達遠方,不再局限於感應裝置的範圍內,或必需處於同一幢建築物之內。

3. 反應更即時、多變 (Just in time variable response)
強大的電腦運算容量和速度,讓大量的數據可以同時接收和處理,可按不同的情況,作出極快速的抉擇,反應不再是固定和單一的,即使複雜如無人駕駛,需要偵察多變的路面情況,也可作出即時的反應。

4. 在非結構性資料中看見大現象和方向 (Understand the less structured, seeing big picture)
昔日電腦運作,需要準確的資料輸入,只能理解有結構、精準的資料,一切非黑則白。今天,網上大量資料流通,電腦又有能力、有容量去解構,縱使資料模糊及有缺陷(Raw Data),也可以以量補質,在"灰"色地帶中,洞悉一些潛在的情況和方向。
這方面,Victor 有個很好的比喻,他把機電設備上很清晰的數據如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比喻作西醫斷症,把能解讀一些較模糊徵狀的,比喻成中醫,有能力、夠經驗的醫師,即使沒有百份百準確無誤的資料,也能看到大現象,也能解讀問題,並加以處方。

這讓我想起Roger Martin 的書The Design of Business, 當中提出知識漏斗 (Knowledge Funnel)的概念,昔日的知識,一切要歸納為簡潔無誤的算式或非黑則白的道理(Algorithm),但大數據讓我們在謎團中看到一些有啟發性的現象(Heuristic),而設計本身的性質和過程,都需要處理許多黑白不分明的問題,所以在看大現象、做商業決定時,有一定的優勢。



5. 會學習,更人性(Highly intelligent and humanized)
強大的記憶系統及分析功能,也讓電腦可以在過去的檔案中學習,變得越來越聰明,在豐厚的記憶中學會辨識人和物,甚而學習非全理性的東西如幽默感等,蘋果的Siri就好像會和人開玩笑,使這冰冷的機器變得好像有感情、有人性。電腦不停的進步,也讓人擔憂有一天,科幻片中的人類和機器大戰,或會真的成為事實。

Cenique的產品IntelliSense,正好引證了上面的一些說法,它們開發的智能廣告板,不再像傳統廣告一樣單向地推介產品和服務,而是內藏有鏡頭,收集觀看者的資料,嘗試識別觀眾的類型:男或女、老或幼、單人或家庭,觀眾留意的內容,注視時間的長短,為客戶收集觀看者的資料和數據,甚至可因應觀眾的類型而改變題材,務求發揮廣告板最大的效用。


就這個,在坐的都有點懷疑,得到的資料是否準確無誤,因為大家明白,今天的科技,在視象識別能力方面,仍然遠遜於人眼。但Cenique 的Kalun解釋,雖然數據非百份百準確,但已有七成的準繩度,相比昔日完全沒有數據的「零」,已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這點說起來又的確很有道理。

這些客觀改變,在建築上又有甚麼實際效益呢?

1. 資源的更有效利用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建築要用上人類許多資源,土地、空間、能源、材料、水源、甚至是人的時間。當中,能源是一大範疇。Victor 解釋: 要達到好的能源效益,不礙乎是做好供求的配對,首要準確識別需要,然後適時適量控制供應,讓能源用得其所。現在已有大量提高能源效能(Energy Optimization)的應用軟件及系統,嘗試做好這方面的配對,但許多時,能源的浪費都源於錯誤地放置感應系統,接收了不恰當的環境數據。
除了機電系統,外牆設計也非常關鍵,如何讓幕牆變得更聰明,如會追蹤太陽的擋陽設備或太陽能板,按室外條件"呼吸"的智能幕牆等。

電梯方面,將要往相同樓層的乘客分組編排共坐一電梯,如Schindler 的Miconic 10已不是新鮮的事物,但用在超高層時,問題便更複雜了,新鴻基的Steven便分享了九龍站國際商務中心(ICC)的例子,一幢ICC已有20000人,加上流動人口,高峰期可達30000人,大廈為增加電梯的效率,減低電梯佔用的空間,使用了大量雙層電梯,但要避免上層或下層的客人困在電梯廂中,等待另一電梯廂中的客人出入電梯,便要利用智能軟件,準確配對上下層乘客的目的地,讓上下車同步停頓,減少乘客不必要的等候。

雙層電梯現已司空見慣,但兩架獨立的電梯轎廂,在同一個電梯槽中運行,我第一次聽到時,覺得匪夷所思,想像有兩台火車在同一路軌上運行,有時甚至逆向而行,當中需要的智能運算和控制,要多精準無誤才不至出現意外。



另一個例子,便是消防疏散樓梯的設計,最近在Arup University 的活動上,聽到消防工程師如何做智能消防疏散樓梯設計,模擬遇上火警時,人們如何疏散,只要能準確偵察疏散樓梯的使用,並作最有效率的分配,又或讓電梯可以在火警時仍然安全運行,相信可以減省了不少樓梯的面積。

除了這些機電設備,新的科技提高了空間的使用效率。Airbnb 讓空置的民居或房間可以暫時成為旅館,通過有效的配對,釋放出許多浪費了的空間,帶來了新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這也是我的小創科企業在探索的方向,讓高密度城市中的空間,更好的利用。

2. 方便 Convenience
Steven 剛從深圳回來,便和我們分享了他在深圳停車的方便,他不單可以在手機上預知鄰近停車位的位置和數目,停車庫會自動識別進出的車輛,更可全程在手機付款,甚至違例泊車,繳付罰款也可在手機上辦妥。
這種無懈的系統整合Seamless Integration,為市民帶來很大的方便,且讓人省卻不少時間,正是許多城市邁向智能城市(Smart City) 的重要目標。

3. 安全 Safety and security
身上的八達通,各種軟件、應用程式預埋的Cookies,無處不在的閉路電視、鏡頭,都紀錄著人們的一舉一動,今天要犯法而不為人知,相信一點也不容易。
但所有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當我們在享受著上述種種好處的同時,我們個人已差不多全無私隱,無時無刻,每個人都在被監控著,正所謂"Big brother is watching"。我在Google做搜尋時,它總預知著我的要求,對自己的興趣、習性,都好像瞭如指掌,有時真感到有點不安。

在科技應用方面,嘉賓不約而同,都認為香港在這方面是挺落後的。公私營機構,許多口說支持創新科技,現實卻非常保守,許多都不願身先士卒,冒險起用新的產品或服務,要等別人用過後,證明安全無誤才敢使用。當有新科技服務的出現,如Airbnb, Uber 等,顛覆著傳統行業的經營環境時,為避免與反對者衝突,都寧願犧牲市民的方便,採取壓止的做法。相對鄰近城市如深圳、星加坡等,都會主動修改法律,重新調整新舊行業的經營環境,又或補貼受害者,以求讓市民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讓城市可與時並進。

今天,許多科技都已相當成熟,但卻未能普及,問題都不在科技本身,而是其他的人為因素,如法律追不上、人們的習慣、對新事物的抗拒等。香港今天的政治環境,更是令人擔憂,世界急速在變,我們卻在不停內耗,自拖後腿,難道不明白不進則退嗎?

不過,我深信時代的巨輪是無法逆轉的,當新科技為人們帶來更大的方便,創新的便會漸成為基本的,建築亦會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當年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說"房子是給人住的機器 (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 怕不用多久,我們要改說,"建築就像有智慧的生物(A building is like a living being)".




Monday, January 18, 2016

ARSPIRE 15.1 酒店迎接科技新世代 Hotel Innovations in rapid changing world

酒店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更被視為生活品味(lifestyle)的終極媒體。

我算是一個資深的酒店設計師(見ARSPIRE 15.2,在此不多說了),我經常和人說:「酒店是一台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會停的機器。」要這台機器運作暢順,不壞不破,實非易事。它的設計問題,大至總體規劃、人流物流車流,建築園林室內,小至制服器皿、一頁單張、一個名牌;開門營業,不但要全隊人馬整裝待發,運作無誤,連一根牙籤也不用忽略,每個細節都是酒店體驗的一部份。

正因它聲色味全,包含了所有設計元素,標誌、包裝、產品、音樂、服裝、室內設計、建築...... 應有盡有,當中尤以室內設計至為重要,因此難免酒店愛用著名設計師作招徠,如Philippe Starck Michael Grave, Norman Foster,奢華品牌如Armani, Bulgari,Missoni,Versace 更視酒店為品牌個性的延伸、就連生活品牌如誠品Muji也開起酒店來。

據說中環的美利大廈將以Foster在倫敦的Me London作為設計的藍本

縱使經驗豐富,在網絡時代,遊戲規則天天在變,甚麼airbnb, 甚麼兩大訂房平台Expedia 和 Orbitz合併,甚麼千禧新客群,誰不加快腳步,努力學習,怕很快便會被時代所淘汰。今夜請來一班肯在聖誕假期晚上來做"學術研討"的朋友,交情有多深,可想而知。

楊光輝Alfred Yeung 現職鷹君發展及策劃管理的董事總經理,負責歐洲、北美、亞洲和大洋洲的項目組合, 包括其下Langham 及其他的酒店管理品牌的發展。在加入鷹君前,他是新濠國際的發展主任,籌建澳門、國內的酒店及渡假項目。
Ivan Chui 是Jumeirah Group 亞太地區的技術服務總監 (Regional Director of Technical Services),之前他任職於九龍倉集團的馬可孛羅酒店,Ivan 本身也是一位經驗豐富、很出色的建築師。


一群肯陪我和Eli在十二月二十六日Boxing day晚上開學術研討的"真朋友"

Flora Chau 是我剛入P&T的舊同事兼好朋友,昔日她和Patrick Leung(著名的室內設計公司PAL的創辦人) 就坐在我的旁邊,八十年代正藉中國改革開放,P&T的室內設計部門承接了不少國內的酒店項目,他們也成了我做六國酒店的"私人補習老師"。Flora多年來一直專注做酒店及會所的室內設計,且喜歡到處遊歷,觀摩著名酒店,是夜她便帶來了許多新落成的項目及著名設計師的新作,如Tony ChiAndre FuYabu Pushelberg等,此外,她也分享了她駐北京年多剛完成的酒店項目--那以旭日初升為外形,在雁棲湖上的凱賓斯基酒店(Yanqi Lake Kempinski hotel)。這些漂亮的照片、火熱的個案,正好為我們的討論熱身。

Flora 做駐工地室內設計師的北京雁棲湖凱賓斯基酒店

今夜我們探討的是酒店日後的動向,在此我不把各人的分享分開論述,而是嘗試把一些大方向及要點,抽絲剝繭出來,也把一些不直接相關的內容,獨立成篇(見ARSPIRE 15的其他篇章),免得枝節太多,也希望慢慢讓我的網誌由寬度而朝向深度發展:

行動裝置的延伸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隨身的活動裝置成了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房間不用提供太多設備,而是如何結合好這些行動裝置,如何養活餵飽它們(如充電、Wifi、資訊、精選歌曲下載等),或延伸它們(如擴音、播放、投影等),甚者如Starwood 讓它們的"Preferred Guests"用手機來開啟房間門鎖,不少酒店更在研發如何用這些裝置來操控房間其他設備。




簡化手續和溝通
數據是新時代的貨幣,酒店收集了許多客人的資料,很容易建立起數據庫,故舊客入住,許多資料已經在檔案中,入住及結賬的手續自然大為簡化,不但可以自助,甚至可以完全省掉,客人直接入房退房,不用排隊等候服務,也讓酒店節省人手。此外,其他環節,如房間送餐、預訂水療按摩,召喚各種服務(如Uber),也不難在行動裝置解決,且直接了當,減少出錯,提高效率。甚至有酒店在研發送餐機械人,希望進一步減省人手。
但話雖如此,不少酒店仍非常珍惜和客人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即使技術已在,也不希望與客人只在網絡中會面,故不急於走向全面智能化、資訊科技化,要在效率與人性化之間取得平衡。
自助入房注冊手續

網絡資訊及評價
今天網絡發達,資訊透明,客人可以從照片詳細了解酒店的房間和配套設備,Jumeirah更推出Jumeirah 360, 讓客人透過網絡,以互動方式預覽酒店的每一個角落,仿如置身其中(不過,有時我也懷疑這種預見一切、沒有意外,但也沒有驚喜的感覺,是否大大降低了旅行的樂趣)。
大量的照片,增加了酒店的吸引力,但開放透明的客人評論平台,卻讓昔日的品牌基制趨於崩潰。昔日酒店要打造良好鮮明的品牌形象,以作為服務水平的保證,讓客人建立信心,因為根本沒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讓客人預知陌生酒店的質素和水平,但今天,每位客人都可以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在網上和人分享,不會再盲目相信品牌,故此酒店要非常小心評論中的一言一語,遇到客人不滿或投訴時要格外小心,並要即時處理,馬上跟進和撫平,盡量減少劣評帶來的傷害。可能,也是因為品牌的重要性日漸下降,顧客忠誠度偏低,至令一些管理公司對前景感到悲觀,不惜將品牌割愛出讓,形成了新一輪的合併收購潮。


輕鬆化、功能模糊化
如上述提到,科技已簡化了不少酒店的設備和操作。在房間,最重要的是睡床、書枱和浴室,其他設備已變得較為次要。除了床要舒適,書桌要寬大,坐椅要容易移動調校,以配合不同客人的身高、體型和習慣,浴室也趨向簡化,公務酒店有見客人鮮有浸浴,故以淋浴間取代浴盆(但浴盆對家庭客群還是重要的),其他窗簾、傢俱也要更為輕便易搬。
由於今天的旅客,出門更多是為了和人踫面、打交道、認識朋友,多於純粹業務溝通,故更需要見面和開會的場地。有了行動裝置,雲端服務,也讓客人不用困在房間,輕便地帶著公務到處去,找更有人氣、更好的環境工作,故此,酒店大堂,也由單一的接待功能而轉向多元化,結合咖啡廳、餐廳,甚至成為工作間,會議場地。
結合多功能的大堂

奢華新定義
在歐美以至國內,除著上一代的老去,新一代的人更追求輕鬆自在,不喜歡昔日傳統定義中的豪華,故有說這個市場經已飽和,甚至萎縮。今天,不少富豪更是非常年青的,他們善用科技,並被統稱為"千禧代",他們正改寫著「奢華」的定義。昔日,侍應生代客人拿行李上房間,是高檔酒店的基本要求,但今天大家更喜歡自攜行李進房; 昔日酒店服務生要穿著剪裁畢挺貼身的制服,甚至像個大宅的管家(Butler),為客人打恭作揖,今天大家已接受穿著有型輕鬆服飾、運動鞋的員工,也不一定欣賞被人前呼後擁的禮遇; 昔日,房間要設備齊全,應有盡有,但今天不少人更喜歡較簡約的佈置,省卻無為的東西,講究的可能是更直接、更貼身的享受,如床褥、枕頭、被舖的質素;昔日高級酒店必備的各式餐廳,今天取而代之的是較輕鬆的all day dining, 輕食、茶座、咖啡廳 。
優質的床褥、多選擇的枕頭是更貼身的奢華

定位細化及個人化
科技強大的收集數據能力,讓酒店對客人的一舉一動瞭如指掌,日積月累,不難明白客人的生活習慣,喜歡那種枕頭,看那種雜誌,可以為他們度身提供用品和服務,房間配置不再只有一個標準、一個模式。
而酒店行業也趨向兩極化,大集團收購合併而變得越來越大(其實許多行業也面對同樣問題),合併後,公司須把同一城市內的多間不同品牌的酒店,進一步定位,劃分市場,避免旗下酒店互相競爭,自相殘殺。
互聯網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進入行業的門檻,不要說來勢洶洶、顛覆行業的airbnb,其他細小的酒店,只要有質素、有口啤,對準個別客群,便不難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成為供求圖上,"長尾"部份的服務供應者。
酒店兩極化,大的越來越大,小的有長尾客群支撐,可以五花八門

地區個性化
在外,一方面希望得到在家的舒適和方便,同時又希望藉著出門,多體會當地的特色,飽嚐地方美食,增廣見聞,豐富閱歷,酒店如何適度引入地方風格,是設計師的重要課題,特別是處於旅遊熱點的消閒渡假酒店。要經常更新酒店的感覺並不容易,更易的可能是利用餐飲來塑造個性,吸引客人。
酒店除了自行配置各式設備和服務外,如在鬧市,更可和周邊的資源整合,為客人提供探索鄰近地區的藍圖,這不單可以豐富客人的行程和經驗,減低滿足客人不同需要的壓力,更可加強客人對地方及酒店的歸屬感。




追求健康生活,注重環保和社會責任
現代人注重健康,除了優化酒店的健身設備, 為客人設計周邊跑步徑外,房間傢俱變得輕巧可移動,客人便可騰出空間做運動,或在房間提供瑜加地墊、輕巧的健身器材,讓客人繼續平日的運動習慣。

多受教育的人,都關注環保及社會責任,對許多有助減低能源資源消耗的措施,如不天天換毛巾,用大枝裝清潔液等,都習以為常。在香港,上環的Holiday Inn Express SoHo,便研發了許多先進的節能措施,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環保設計。




酒店,是非常複雜的建築類型,(昔日和醫院Hospital、單幢房屋House(因要為業主貼身服務)合稱為3H,被喻為最難的建築設計)。但今天各種建築功能開始模糊,住家有了airbnb 這類供求配對平台後,可以充當酒店客房;相反地,住宅會所、商場、辦公樓的接待,又趨向酒店化,追求令人耳目一新的華麗設計,貼身周到的服務。

配合今天人們的生活,酒店的房間,正朝著成為客人「家以外的家」,而酒店大堂及公共地方,則成為與人聯誼的會所。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15

ARSPIRE 14.1 衣裝-無字的名片 Say who you are with what you wear

衣裝是我們的第一張名片。認識一個新朋友,他的職業、出身、背景,衣飾往往就成了別人的第一道線索。所以中國人有說"人靠衣裝"、"先敬羅衣後敬人",而從事設計行業的人,更是講究形象,雖然自己不屬愛扮靚一族,但對時裝和做衣服的興趣卻自兒時已一直濃厚。

因做衣服的興趣,讓我愛上了衣車,所以近年開始搜集起來 

年幼時,媽媽在家車衣、棒織、鈎織羊毛衣、刺繡,幫補家計,讓我很早就有機會接觸製衣工藝,所以雖說不上樣樣皆能,但就是愛嘗試,最大的樂趣就是把媽媽車衣餘下的布頭布尾、花邊配飾,拿來為我約一呎長、胖胖的洋娃娃做"公仔衫"(所以當時非常羡慕別人擁有好身材的巴比),一做便是幾十件,由婚紗至獵裝都有(可惜沒有好好珍惜,把它們保存下來或拍照留念)。中學年代,更為自己做了不少平日穿著的衣服,由恤衫西褲、連衣裙都做過,當上建築師後便沒有時間了,只能做一些修修改改的東西,也曾做了一襲晚裝出席弟弟的婚宴。沒有學過裁剪的我,靠的是最原始的"立體剪裁",剪了初形後就舖在身上修改,還曾試過因不小心,讓電動車針插穿指甲深入手指內,流了許多血,起初還不敢告訴媽媽,生怕因擅用衣車受到責駡...... 今天回望過來,也佩服自己當年的童心和情趣。

當年自己做的衣服,不少現在看來有點土。

最近的工作,終於有機會和時裝結緣,認識了不少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如在坐的Bonita Cheung,讓我重燃這股差點被遺忘的興趣。是夜還請來熱愛時裝和旗袍的好朋友Anita Tsang,她不但為我分享她發起「長衫薈」的故事,還讓我認識了她的朋友Donna Cheung 和做圖案設計的建築師Herman Lee。

Bonita 分享她不平常的時裝路 
時裝設計師張潔雯Bonita Cheung,曾經為李家欣做婚紗為湯唯設計形象,她的入行路可能和許多時裝設計師很不一樣,年幼曾想過和爸爸一樣,當個建築師,但礙於建築的理科要求所限,結果修讀的是市場營銷,畢業後為高檔珠寶品牌做市場推廣,但可能骨子裏母親的基因作祟,加上自小有機會接觸衣服的縫製,可以向師父們"偷師",耳濡目染,最終還是追隨了母親的腳步,當上了時裝設計師。起初她嘗試做高級訂製時裝,通過口啤,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客群,並在1998年香港貿易發展局的時裝周,推出個人設計系列,慢慢把品牌建立起來,雖然她轉入了時裝行業,但昔日在市場推廣工作得來的知識和人脈,卻對她在時裝界的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Bonita 和她的作品, 她不單用布, 更曾用紙做衣裳
Bonita 擅長做高級的訂製晚裝,亦會按場合主題,為顧客設計特色的服飾,因而有機會做了不少很不一樣的設計,如為Redress做Upcycling,將舊衣重新演繹;為浪琴表國際馬術賽做主題時裝,將不同款式的獎杯融進四套衣裙去;為雪花秀做百家被; 甚至為紙品牌Antalis 用紙做衣裙。她的成衣系列更成為少數在連卡佛出售的本地品牌,但她最為人熟識的是那手工精美,設計剪裁出色的晚裝和緍紗。她解釋了這類衣服的製作過程和工序,原來做一套訂製晚裝,需時三至六個月,畫草圖、做樣版要花上六至八星期,又要選料訂花邊,經多次試身修改後,方可送到外地(如具有深厚傳統及工藝的印度),去釘珠和上花邊,單是這程序也需時一至兩個月,和我們花在室內設計項目的工夫不遑多讓。


在上海新天地內的空中時裝演

人生際遇的確很有趣,Bonita 選的是時裝路,但不知不覺又和她喜愛的空間設計結緣。2010年,她為上海世博的時裝展當上了策展人,在新天地二期做了大型的裝置,穿著華衣美服的"公仔"在中庭巡迴穿梭,猶如空中的時裝表演。有見展覽非常成功,2011年主辦單位決定將展覽帶回香港,在沙田文化博物館展出,名為「時裝.視野」,展覽內容非常豐富,佈展和製作都很精美,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繼兩次成功的展覽後,2012年,她再度為香港時裝師協會策劃更大型的時裝表演活動,和該年設計營商周(BODW)的合作伙伴國家-丹麥,嘗試做一個有紀錄以來最長、有最多設計師參與的百人時裝大匯演, 表演雲集了三十多個丹麥設計師、六七十個香港設計師,以星光大道作為戶外時裝表演舞台, 更計劃跨過行人天橋到尖東,舖下長達三公里的粉紅色地氈,由於工程非常浩大,並涉及許多持份者, 包括不少公私型機構,連甚麼海事處、機電工程處也牽連在內,但最終由於種種限制,不能成為最長的時裝表演舞台(catwalk), 卻因動用了343位模特兒,而創下全球最多模特兒參演的時裝表演。

2012年的戶外時裝演拿下建力士紀錄最多模特兒參與的匯演

Bonita 身為時裝設計師,卻做起建築師專長的空間設計,而另一位嘉賓Herman Lee卻剛好相反,由建築師走入平面圖案設計,他設計的圖案不但可用來做牆紙掛畫,還可以用來印布,做成絲布和作為衣服旗袍的布料。Herman 是一位充滿哲理的資深建築師,曾在多間著名建築師樓工作,但和許多充滿創意的人一樣,他熱愛學習和嘗試新事物,在工作上有機會接觸到圖案設計軟件,經深入礸研後,發覺可以利用一些傳統的圖象,抽取當中的色彩組合,做出非一般傳統方法可以創作出來的圖案,色彩線條變化萬千,既傳統又創新,成為超越時空的設計,非常切合他的設計哲學,以圖案紀錄時間。所以他毅然放棄建築師的工作,今年六月開始建立品牌L'impression du temps時間的印記,並在普慶坊開設地舖,開展一個全新的事業。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Herman 不單利用自設的彩色打印機來研發,他還在全球尋找最好的布料打印公司,克服打印絲質物料的困難。


Hermen 建立的圖案設計品牌L'impression du temps
大家都被Herman 那些異常漂亮的圖案所打動,更佩服他的大膽嘗試,將理想付諸行動的勇氣,爭相為他出謀獻策,既提醒他要好好保護知識產權(所以在此我也不敢說得太多,以免涉漏玄機),又要找對市場,做好推廣,深深希望他能成功。雖然Herman在普慶坊開業不久,卻讓路過的 Donna Cheung眼睛發亮,巴不得用他設計的布料來做長衫,並向「長衫薈」的會友Anita Tsang介紹,我也是通過她倆才得知Herman的設計和剛成立的品牌。

三位嘉賓Anita, Bonita 和 Herman 

「長衫薈」是Anita Tsang發起的組織,她集結了一眾愛穿長衫的女仕,希望承傳及推動穿長衫(或稱為旗袍)的傳統文化,讓更多人欣賞長衫的美態,穿上後那優雅的舉止,並明白香港在旗袍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地位。香港在許多方面,仍保留了長衫的傳統,昔日不少工藝精湛的上海師父,都於亂世時選擇來港定居執業,此外,據她理解,香港是在大中華地區中,唯一仍有十五間中學以長衫作為校服,不要說多年前王家衛拍下家傳戶曉的花樣年華,把這種傳統服飾的美態,帶進現代的舞台。她們希望能讓長衫常服化,並相信隨著中國人在國際舞台的角色日漸重要,這種優雅的傳統服飾,不難再度成為時尚,甚至得到年青人的青睞。
一眾長衫薈會友穿上優雅的長衫

她們除了身體力行,在不同的場合,穿上漂亮的長衫出席,年中更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舉行演講,分享長衫的歷史、鑒賞長衫的撬門、和穿長衫時應有的儀態。除了在港的活動外,她們更曾一起穿著長衫,出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活動: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 一個有關中國文化如何影響西方時裝的專題展覽。除此之外,她們還四出尋找老師父、搜集布料和配飾 ,甚至一起學藝做長衫,研習花鈕製作,希望把這種日漸息微的工藝延續下去。


長衫薈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講座,出席的都上美麗的長衫

在這方面Bonita也深有同感,香港時裝界除了面對租金的壓力外,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工藝的斷層,隨著師父老去,年青人不願入行,很少願意耐心地從基本功學起,形成嚴重的青黃不接問題。相對來說,男性西裝因香港裁縫有良好聲譽,除本土市場外,還有忠實的海外顧客,問題沒有女裝那麼嚴峻。

延續傳統,就要把傳統帶入現代生活中,希望有天中國女仕願意穿上這種民族感強烈的服飾, 以衣飾宣示自已是中國人, 以長衫作為自已的名片。這也讓我回想到建築設計,中國急速發展初期,自身失卻方向,難免對西方的建築趨之若鶩,沒有理會國家是否具有同樣地大人稀的條件, 中國人相對謙厚含蓄的性格,地塊是否得以善用, 而跟隨西方非常強調個人主義的風格。但不要誤會我認同那種借用舊中國符號的設計,好像用上青磚、月門便是中式,真正的中式,對我的定意是:有一天中國人的創新和發明,滿足了現代人的需要, 因而得到普世人的認同, 各地爭相仿效跟隨, 由於這些設計來自中國,因而被冠為「中式」,就好像男仕的西裝,成為全球重要場合穿著的標準服, 不因它的款式或個別符號, 而是因他設合現代人的生活和需要,因它來自西方, 故被稱之為西裝。

其實, 建築和時裝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多共通點,若衣著是我們無言的名片, 那建築怕是一個機構, 一個城市, 一個民族的"代言產物"。沒有自信時,會盲目跟風,忽略本身的個性和特質,相反地,我們可以利用衣著,修飾自己不足之處,隱惡揚善,又或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個性。Anita 說得好,我們每天起床,就是自己一身衣飾的"策展人" ,這個"展覽"要表達甚麼,就由我們好好經營了。
多年前在報章發表有關建築和時裝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