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導覽設計.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導覽設計.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March 16, 2016

ARSPIRE 17.1 好的導覽設計 Design for easy navigation

今天,不論做甚麼事情、在那個行業,都強調客人的體驗(UX User Experience)。無論在現實的建築空間,還是虛擬的網上世界,沒有好的導覽設計,客人找不到想找的東西,自然無法好好使用其服務或產品;客人感到迷失生厭,日後自然不願再度來訪。
Graphic from https://inbound.org

最近,我便要為我的初創企業寫一個功能頗多的網頁,雖然所有建築師都有點平面設計基礎,會Photoshop的我,Illustrator難不了我,即使Wordpress對我這新手是有點難,但身邊還有其他IT人和懂媒體設計的人,相信技術部份該還可以應付,更難的怕是如何分辦網頁的好壞,理解客人的體驗(UX User Experience),和團隊一起做設計,遇到分岐時,自己都不懂,又如何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更如何可以以理服人呢?就如畫畫,要會「畫」畫,先要學懂「看」畫,懂「看」的人,(在此不詳談,希望他日另立專題和大家分享),只要把握一點媒體的技巧,便不難得心應手,所以會畫某種畫的人,很容易就一理通,百理明,學會其他畫種。

看了網頁的發展,發覺近年大部份都趨向相同的格式,一般都非常簡潔,開始懷疑這是否只是一個潮流,大家覺得這樣最美觀,還是有背後的原因呢?從事設計多年的我,當然知道再美觀的東西,如果不好用,都稱不上是好的設計,就像再漂亮的鞋子,不好穿最終也只會給人擱在一旁。在網頁,如果找不到想找的東西,又或看來很複雜,根本無法理解,自然沒有興趣繼續探索下去,那麼即使再美觀、再有個性,也只是圖勞無功,所以如何導覽是非常重要的。

網頁設計自己沒經驗,也沒有太多朋友可以請教,但做建築物的標誌,可有不少經驗,不單在P&T時,曾經和公司的平面部門一起做了蘇州喜來登酒店的標誌設計(因為那家顧問公司中了標後倒閉了),也參與了不少項目的標誌設計,更經歷過複雜如希慎廣場的個案,明白各方的要求,更看見計劃和現實的落差。還有,身邊有不少建築標誌設計高人,既然自己愛玩跨界,何不同時談談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導覽,或許可以從中悟出一點道理來呢?
Annie 和Sammy分享他們做地鐵標誌的經驗

今夜請來了兩位P&T的舊同事,Annie Chan和Jacob Ho。Annie 退休前(現仍為MTR做顧問),在香港鐵路有限公司MTR從事標誌設計多年,她和另一位也是來自港鐵的嘉賓Sammy To, 是多年的好拍檔,一起做了香港及國內不同城市的地鐵標誌設計,如深圳、廣州、南京、北京等。Annie 在做標誌設計前,曾參與車站的營運及優化工程,又做過不少新車站的規劃,故對車站的運作、行人的流線,都瞭如指掌。


Jim 和Jacob
Jacob Ho 創立的標誌工程公司-至形(Gradation) ,團隊在港有二十多人,在國內有超過百五人,規模相當大,香港許多大企業都是他的客戶,還包括了興建中的上海狄士尼Disney,據他說,園內的標誌非常不一樣,做起來更像做藝術品。我還請了做網頁設計多年的Jim,他在創立獅子山設計前,也曾在大廣告公司工作,目睹了網頁設計行業的轉變。本來還有一位建築師Vincent Lai, 他不但有設計大型項目標誌的經驗,還是一位出色的網頁設計師,可惜,這夜他抱恙未能出席,但他還是和我分享了他最近為慈山寺做的設計。
Vincent 為慈山寺設計的電梯樓層標示,直接用上了中國「三」字來表示各層,非常簡潔

除了嘉賓的分享,也看了不少關於導覽設計的書籍,做了點功課,在此和大家分享:

認清目的 了解不同訪客的需要

導覽設計是為不熟悉某地方的人而設的,在網絡世界,就是那些新來的訪客;在現實世界,要接待新訪客的建築類型如交通輸杻、酒店、商場、醫院等,至為重要。不同用途的建築,客人的目可以很不同,訪客中,有的已清楚知道自己在尋找甚麼,如在車站中找某路車的人,導覽設計要引領他們走最快最短的路;有的則漫無目的,如在商場中,到處逛是消遣的一部份,只要知道身處何地,找到電梯廁所,不迷路便可以;有的屬半探勘的,心裏只有意願和問題,未有明碓的目標。對於經營商場的,當然希望延長客人逗留的時間,加長路線以增加沿線商店的數目,甚至刻意帶客人「遊花園」。兩種南轅北轍的目的,自然會得出很不同的設計,前者直接了當,後者則可能稍為迂迴,(但過了份則難免換來客人的不滿),更可能在途中加入別的選擇,如插入讓人垂涎的食物照片以推介鄰近的餐廳,就如網頁嵌入其他廣告和內容一樣

經驗豐富的Jacob,便知道弄清目的及誰是目標客群,是非常重要的,讓各持份者提出自己的要求,並聆聽別人的想法,找出平衡點是非常關鍵的,所以他會在項目開展時,爭取各相關部門坐在一起,如市場推廣、租務、設計、物管、技術等,弄清各方要求,擺平各方矛盾,減少日後翻工的機會。

直覺操作 不假思索
 
網頁設計有本經典著作,名字改得很好,稱為"Don't make me think",好的導覽設計,一切都那麼流暢自然,不用動腦筋,單憑直覺便可以去到要找的地方。



所有設計都是為人服務的,而人在不知不覺間,已養成了不少習慣,並慢慢地建立了一些「合理期望」,就如我們入門便在門口附近找電燈的開關。我們也會期望在分叉路前有標示,在網頁上方或左方有導覽列(Navigation menu bar)。同樣,我們看東西也有既定的習慣,如看東西從上而下,從左而右(這與全球通行的阿拉百數目字的寫法有莫大的關係),地圖上方是北,粗大當眼的比幼小偏側的重要,外觀相同的是同類⋯⋯還有許多深入民心的符號,如男女代表洗手間、有人的方廂代表電梯、i 代表詢問處、放大鏡代表尋找........。如果我們貿然違反這些習慣,讀者則馬上要另覓解讀的方法,頓時要動起腦筋來。在網絡世界,這點對今天越來越沒有耐性的網民,更是重要,他們只要稍感複雜或吃力,便會馬上放棄。

人的習慣,不少也被應用到介面設計上,即使實物不存在,也模仿一些故有的效果和感覺。如將點擊的位置由平面變成擬似按鍵的模樣,讓人一看便知道它是可以按的,還模擬了按下的效果,提高了人們點擊的意慾和行動的回饋; 又如屏幕轉畫面做成像翻傳統紙本書頁的效果,以滿足人對看書的感覺和習慣。


流程圖 Site Map

不論實體空間或虛擬空間,都需要規劃出一張好的流程圖。現實空間導覽,有清晰的時間距離軸貫穿,每進一個空間,又或在分叉路口前,都要為行人提供方向以便選擇正確的路徑。對於地鐵這一類的交通建築設計,流線是相當清晰的,從街外入站,從未付款區付款入閘,然後在已付款區到月台, 都是很有規律的,所以地鐵公司有清晰的内部指引,列明各區要提供何種標誌。至於行人的流線,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完全取決於站內自動扶梯行走的方向,這些扶梯於上下班高峰期時,會順應需要而逆行,以疏導人潮
MTR 每一區使用的標誌內部都有清晰的指引

流程圖的概念,不單在現實環境中重要,也是做網頁設計的關鍵步驟,一頁就像一個室內分區,一個連結就像一道通往另一房間的門。要有好的瀏覽體驗,就不能製造過多的層次,為訪客設下許多關卡,一般而言,最好不要超過三次點擊,便要抵達目的地。

為訪客設想問題,不要設下死胡同

設計要不停代客人設問,想像他們要找的是甚麼,同時也要為自己設問,想在客人此行得到些其麼。此外,還有一些必要的輔助功能,如洗手間、電梯位置,在網頁則可能是查找、聯絡、登入/登出等工具。

不管現實世界或是虛擬空間,也不能引訪客進入死胡同,即使已引領客人到了目的地,也要考慮如何帶訪客離開,又或引領他們繼續瀏覽希望他們光顧的地方,像設下安全網,爭取接著遊蕩或已完成任務的使用者。設計還要考慮,客人可能迷路或犯錯,有回頭或重新尋找的機會。Annie 告訴我們,地鐡的標誌設計,除了平日常用的,還要考慮遇到危急或突發事件時,如何引領乘客安然離開,只要我們留意一下,便會發現這些平日不發光,卻隨時候命的緊急指示牌。

明白視覺及介面的限制

所有設計都要面對不同的限制,由人本身到介面的篇幅尺寸。

人的視力有限,看不見遠處過小的字體,年紀大了,這問題便更為嚴重,當距離較遠時,人接收到的光線有限,發光的標誌會較易看到。人看過於長的句子,也會容易迷失,所以不管昔日的報紙雜誌,或今天的網頁,都會分欄,而分欄的數目許多時成了重要的設計決定。

除了距離限制外,觀看的時間也決定了文字和圖需要的大小,Jacob 便為我們推介了美國在這方面的指引,讓我們可以按距離、觀看的時間來推算字體的大小。
字體的大小取決於觀看的距離

今天,人越來越缺乏耐性,許多瀏覽網頁的人只會走馬看花,不會閱讀詳細的內容,故今天的網頁設計,都趨向極為簡潔,盡量用跨頁的大圖或幻燈,希望能一圖勝萬言,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在當中加入少量關鍵文字,盡量做到非常扼要。

介面方面,在現實空間,在那兒放甚麼指示是建築標誌設計的第一步,放的位置要留意是否會被其他物件所摭擋,許多時要按實際環境調整,不一定可以放在最理想的位置。此外,科技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智能標誌,如利用互動電視屏幕作為指示圖,但這些新介面並不一定受到歡迎,更多的人還是喜歡使用傳統的指示牌設計,一方面不用動腦筋,另一方面,也不用等別人用完,才能使用。

要進入網絡世界,今天主要介面不只是桌上橫向的電腦屏幕,還有五花八門的行動裝置,最細的就只有兩三吋的手機屏幕,這寬度成了設計的一個重要局限,設計也不再只是一個標準,而是設下不同寬度的臨界點,然後改變欄的數目和版面,變成可以適應不同裝置的全方位設計。


平衡實用與美觀

好的設計會幫助人理解,利用相同的字體、大小、顏色,幫助人識別不同的種類和層次,利用強烈的對比,把人的眼睛吸引到重點之上,區分出甚麼是主要訊息,甚麼是次要的訊息,當然也不能忘卻一些必要的功能。

沒有經驗的設計師,有時會因處理不了畫面的舖排或較多的內容,而強行削足適履,把一些需要的資料省掉。有時可能為了追求更優雅的設計,而選用了太細小或過於纖幼的字體,讓人不好閱讀。還有設計師認為使用常規的設計,便欠缺創意,但正如上述,許多訊息的接收是建基於人們的習慣,如果過份違背常規,又或做得過份抽象難明,別人找不到或難以理解,那這些創新便沒有價值了。

除了功能問題外,設計還有許多不是對與錯的決定,如顏色、字型、風格等,這都要回到基本的問題上,設計希望目標客群看了有甚麼感覺,接收到甚麼訊息,建立怎樣的印象,而非純粹設計師的個人喜好。

標誌設計及製造

來賓從事標誌及平面設計多年,目睹著行業的變遷。和許多其他行業一樣,科技讓進入行業的門檻變得很低,昔日做平面設計,單是學用筆,買需要的工具、括字,都花費不少,但今天,軟件越來越容易使用,只要願意花點時間,任何人都可掌握繪圖的技巧,加上互聯網接通了供與求的市場,讓繪圖的酬勞大幅下降,也同時大大削弱了昔日大廣告公司作為中間人的角色。

大企業甚至自行建立設計團隊,既可得到更即時的服務,又可免點子外洩。承建商也不斷加強設計的實力,一方面可以提供設計和製造一條龍服務,另一方面可以為設計"補底"(因不管誰錯,施工的都會成為錯誤的直接受害者)。我心想,這怕是所有建築相關行業的寫照。

Jacob 還分享了施工的一些經驗,今天他們經常要在現場為所有標誌做原大樣板,把每道門的名稱貼出來,讓各方可以看著實物發現問題,在製造前解決各方的矛盾。做網絡介面的,要避免太多翻工,也該在詳細編碼前,多收集用戶的意見,早點找出問題。

幾年前,我和同事Sunny Wong 便為希慎設計了一組多件的戶外利園區指示牌,這個經驗讓我感到建築標誌設計一點也不簡單。它們雖小,卻是人們最留意的東西,在設計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單要美觀,還要地基牢固,抵擋強風、日曬雨淋,經得起磨損及破壞,還要解決接電、防水、發光等問題,本身儼如一間小屋,一點也不簡單。這點Jacob非常認同,他曾建議理大開辦建築標誌設計課程,作為在產品設計的分支,讓更多人認識這門設計,並了解這個龎大的市場。


為Hysan設計的利園地區標記及指示牌

導覽設計,看似簡單,卻影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Annie 說得好,她想要是設計能為人每天省下一分鐘,那加起來便會是一件功德無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