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August 18, 2015

ARSPIRE 10.1 旅行達人 Expert Travelers

有人說: 旅行是真正的富足,它代表了你擁有健康、時間、閑錢,我想,清單還需加上可貴的自由和青春的心境。對於年青的,他們可能甚麼都不缺,缺的可能只是金錢; 對於年長的,有的可能是時間和金錢,缺的卻是健康,一些需要體力和攀高的,怕已是有心無力了;對於心態老的,缺的可能是那份年青的探奇心,那份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對於在業和有牽掛的,最缺的怕是時間和自由了。旅行讓陌生的環境喚醒日漸麻木的感覺,讓人生的旅途滿載豐厚的閱歷和記憶。

今夜我和Eli 便請來了幾位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從上述的角度,他們都比我們富足,因為他們的足跡踏遍世界許多角落,看過極光, 遙遠的南美州也去過多次,我們去旅行以周為單位,他們不少都曾以月為單位去旅行。



Sarah Wu 和Derek Kwik

Sarah Wu是退休了的高級公務員(AO),雖然為工作她曾駐英美近十年,但她卻不想藉公職外遊,故自2010年9月退休後,當上了"專業旅行家",足跡踏遍七大州,旅行一去可長達七個月,在港的時間可能要比在路上的少。她熱愛大自然和遠足,渡假、購物非她的興趣,更不講究飲食和住宿的舒適,她曾先後參加了Dragoman 的越野貨車團到西非及南美,貨車一行二十八人,車到達不同的地方,便就地紮營留宿,真正體會到在野外的情趣。為了讓旅行留下紀錄,Sarah 將沿途的旅程重點及照片,上存至自己的網頁www.sarahontheroad.hk,雖然網頁非為他人而寫,但遍及七十多國的足跡、握要活潑的文字、有趣的照片,令網頁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旅行網誌。


大家在聆聽的Ben Yiu的分享

Benjamin Yiu,Howard Lui, Eddy Poon  都是另類建築師。Benjiman 離職前主理HKU SPACE 的建築課程,十五年的教育工作,讓他可以利用特長的學校假期去旅行,也讓他可以把興趣融入工作,開辦了旅行建築課程。現在他已離開昔日的學校崗位,工作相對"困身",取而代之的是頻密但較短的旅程,如在亞州或個別城市作深度遊。Benjamin 旅行多年,至今仍堅持每天以紙筆寫下詳細的旅行日記,縱使旅途有多疲累,仍從不間斷,洋洋幾千字,他可在數十分鐘內完成,相對一般人以相機把景物、人物直搬下來,他的日記會有更多的心路歷程、照片拍不下來的甜酸苦辣,更刻骨銘心的記憶,可惜這些珍貴的紀錄,他至今並未公之於世,我相信如果能結集成書,將會是一本極精彩的遊記。


Eddy Poon

Howard和Eddy都是Eli的同學,中大建築系第一屆開荒的畢業生。Eddy 轉工前任ISO 的審計工作,由於工作以項目為單元,所以在項目之間能抽身出遊,而他選的旅行點很不一樣,包括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神秘" 邪惡軸心",如北朝鮮、伊朗、古巴,還有較"偏門"的高加索地區多國等,見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與物,領略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他不單是個旅行達人,他拍的旅行照片亦絕對是攝影家的水平。



Howard Lui自資出版精美的旅行影為雲南的建設籌款

Howard 的旅行興趣始於96年的西藏旅行,自始一發不可收拾,在四十歳時,他決定為自己送上一份禮物,辭去承建商的工作,開始一個長達十四個月的悠長環球旅行,走盡中南美、中亞、世界各大州,去盡許多貧窮偏遠的地區後,讓他決心把自己這份禮物惠及他人,他回來後,自資把拍下來出色的照片,結集成書,印下了500本厚近三公分的精美硬皮影集出售,藉此籌得30萬元,捐贈與缺乏物資的雲南偏遠地區,興建衛生院。這份魄力和善心,實在令人欽佩。

除了上述的朋友,我還請來了我在Founder Institute 課程的導師郭振Derek Kwik , Derek 是一個創投基金Brave Soldiers的創辦人, 公司名稱正正反映了他的行為和性格,是一個愛自我挑戰,不斷每周克苦操鍊、勇往直前,不輕言敗的戰士。十多年來,他參與了世界各地的沙漠馬拉松比賽,到過世界上最熱、最冷、最高的沙漠。每次比賽,他都不是以運動員的心態與人比鬥速度,而是以完成賽事為目標,縱使腿部靭帶斷列初癒,縱使腳部發腫劇痛,他都堅持跑畢全程,因為他深信:痛苦是短暫的,放棄卻是永久的(Pain is temporary; Quitting lasts forever),並一直以此名言來勉勵年青人和創業者,他一再強調"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把理想付諸行動的人,才能一步步地實現理想。


Derek為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籌款出版的兒童繪本


除了鍛鍊心志外,到外地長跑也為Derek建立了許多其他的平台,不單幫助了自己的事業,也為社會作出貢獻。因為在路上,所有競賽者都無分尊卑,互相扶持而成為深交,當中不少更日後成為了他工作上的"貴人"。他引人入勝的長跑故事,堅毅不屈的精神,為他提供了不絕的公開演說機會、傳媒爭相的報導,還引來出版社為他出版書藉,甚至集結成兒童繪本,為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籌募經費。這不但可以造福社會、勉勵別人,還對建立個人及公司的品牌,有莫大的幫助。


大家回顧一些旅行閱歷後,開始慨歎科技為旅行帶來不少方便的同時,也讓旅行變了質。在坐的,不少熱愛旅行是因為路上可以完全脫離平日的生活、香港的資訊,暫時忘卻日常的雜務和牽掛,在回港時,又重新對昔日熟識的一切找回感覺。可是今天,科技把我們無時無刻與平日生活的圈子緊扣著,再也不容易"玩失踪",享受短暫與世隔絕的寧靜和自由。此外,旅行另一大情趣便是那份歷奇的感覺,但網上豐富的資料和圖片,大大減低了旅途環境的陌生感,要住的地方,要參觀的景點,網上都鉅細無遺。旅行除了景物外,還有那份他鄉與人偶遇的緣份,但相對昔日,大顆兒在青年旅社內認識不同國籍的朋友,互換資訊,相約結伴同行,現在大家不發一言,各自專心享用wifi, 通過互聯網找資料、答電郵、上臉書,變得異常的冰冷,以至有青年旅社張貼標示,提醒大家"Please talk",所以有人認為今天的Social Networking,其實是Social Not working!

可能話題實在有趣,不知不覺便到了"落閘時間"(即再沒中央冷氣),許多剛開始時觸及的實用話題,例如如何凸破限制善用飛行積分,如何購平機票,如何收拾行裝等等,都再沒有時間進一步分享。

在這幾位旅行達人的身上,我們看到Sarah網誌所說的"Travel is for Life",旅行豐盛了他們的人生,我們也要珍惜自己擁有的,好好享受旅行的樂趣,生命的真正富足!

Monday, July 20, 2015

ARSPIRE 9.1 體驗-世代新籌碼 Experience - the new currency

互聯網年代, 把許多遊戲規則都改變了。

昔日我們出門訂酒店房間,可能會相信連鎖品牌是品質的保證,今天我們更相信的怕是用家的經驗。昔日買東西,到商店是唯一的選擇,今天買東西可以"一網打盡",還會把貨品送上門來,要顧客舟車勞動,遠道而來的,便需要提供購物以外的回報。如果能讓顧客有滿意難忘的經歷,即不難傳遍八方,但同樣地,不好的經驗怕會傳得更快更瘋,所以有說體驗成了新世代的籌碼。

網絡雖無遠弗屆,但幸好電腦至今還只有做平面和媒體的份兒,在聲色以外,還未能為人提供其他的體驗,人還是會到餐廳品嚐食物的色香味,網上雖有電影,還不如置身影院的大螢幕前,將自己代入電影的空間中,又或在時裝店中,把弄觸摸衣物,或將之套拼在身上,在鏡前自我端詳。
Michelle Lam 創立的Spoilt 成了香港體驗禮品的龍頭
就體驗這主題,我請來了幾位有趣的朋友, Michelle Lam 創辦的Spoilt 體驗禮品店,便直接把體驗變成商品來出售,在這物資過盛的年代,收到別人用心送來,但又不稱心適用的禮物,最是頭痛,把它棄之,對人不敬兼浪費,但閒置家中又嫌浪費空間,所以送上一份別緻的體驗禮物,實在是很不錯且環保的選擇。Spoilt 出售的體驗產品走的是高質素的路線,林林種種,有讓人發揮創意的各式美術、攝影、工藝作坊,做的除了一般手飾擺設外,還可以為自己做一雙鞋,灌錄一張音樂光盤,甚至充當半天的模特兒; 輕鬆消閒的有各式水療、瑜伽、美容課程; 也有各種刺激萬分、飛簷走壁,上天下海的歷奇體驗,當中還包括了許多男士夢寐以求,駕駛各式名車,甚至馳賽道的機會; 說到最受歡迎的,還是離不開香港人的最愛,享用各式美食,名廚到會,以至為不同年齡層設計的烹飪課程。所以,對Michelle 來說,現在她並不乏有趣的體驗產品,反而要面對的,是業務增長時,是如何為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務,保持服務的質素。
相信駕駛保時捷是不少人有興趣的體驗
說到Michelle 的創業故事,也讓我感到非常佩服,問她為何會想到做體驗禮品的生意,她告訴我們,昔日她開始創業時,她同時在市場推出幾種產品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產品的最簡化版)試探市場,發覺體驗產品的反應最好,市場潛力最大,便單人匹馬開始了這門生意,當時市場上還有幾個競爭對手,在這幾年間,都給她一一淘汰了,最後她更把餘下的Red Packet, 也於去年收購下來,提供可以直接在商店銷售,禮盒式的體驗產品禮券。公司通過直接面對客人(B2C),日漸建立了口啤和品牌,慢慢從接待散客轉型為面對企業(B2B),成為不少公司獎勵員工的禮物,又或回饋忠實顧客的贈品,由於企業單量大,所以更有效率,但也因為每個活動的人數多,有時要找到適合的場地也不容易,特別是需要廚房設備的烹飪課程。

除了Michelle, 我還請來KC Ng,他任職著名商場設計公司Benoy 的高層,Benoy 的商場項目,除了香港的圓方、希慎廣場、Apm,新加坡的Ion Orchard外,國內的項目更是遍及全中國,單是在深圳,現在便有多個大型項目在進行中,請他來說說商場的最新設計動向,無疑是最有說服力了。

KC 絕對認同網購嚴重打擊了商場的生意,而商場設計必然走上了"賣體驗"的這一條路,昔日商場設計,付租能力低的餐飲部份,可能只佔總面積的20至25%,但今天可能要佔上40-50%,此外,所有大型商場都會在人流不足的高層或偏遠位置,加入娛樂設施,以帶動人流,但娛樂設施的類型,卻隨著不同時代,不同的潮流有所轉變,電影院還是保持著一貫的吸引力,相對地,昔日流行的溜冰場,KTV等, 則好像有點息微,反而一些學習體驗、工作坊等,如飪學校,成了商場人流的新引擎。此外,商場的大型推廣活動也越催頻密,公共空間必須為活動提供良好的舞台,而活動的主題和號召力,所能帶動的媒體反應,更是所有商場比拼創意的戰場。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把的我的遠房親戚Ivan Chan也請了過來。
KC和 Ivan
Ivan 是很了不起的年青創業家,他成立的Promotional Partners Worldwide (PPW),代理多個國際知名娛樂、文化、體育品牌,包括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 多個球隊品牌如萬聯,甚至著名的披頭四樂隊Beatles,設計師熱愛的色標Pantone等。兒童的更是包羅萬有,男孩熱愛的火車頭Thomas and Friends、藍精靈、小豬佩奇(Peppa Pig)、天線寶寶(Teletubbies)等。他為這些品牌在大中華地區做授權工作, 讓企業可以購買版權,製作不同的產品、設計、場景、節目等,甚至是整個主題公園,是真正的無形文化產業。在產權意識薄弱的中國,大家都懷疑他是否會面對很大的侵權問題,不過,Ivan 告訴我們,今天中國社會已較成熟,商場或企業已不敢公然侵犯知名品牌的版權。

大家都以為Ivan 代理這麼多品牌,業務又遍及全國各地,定必非常忙碌,要花不少時間在內地,但他的答案是不,他認為在國內做生意,必須要找熟悉當地環境、有當地人脈的人來經營,只要懂得用人,不見得特別困難。現在他的授權生意已取得成績,他又開始開拓另一門範疇的生意,便是將娛樂和教育結合的edutainment"好開始,利用其下的品牌,和國內單位合辨娛樂教育課程和項目,如即將在深圳開幕的兒童探索中心,便是一個為兒童提供富娛樂性學習的體驗基地。

Ivan 直言在今天,商場都面對很大的挑戰,只要項目有好的品牌,能為客人提供有趣及不一樣的體驗,則不難受到商場的垂青,甚至開出極吸引的條件以羅致,希望藉此提高人們到商場的意慾。
PPW代理許多國際知名的品牌






Tuesday, June 16, 2015

ARSPIRE 8.1線上和線下的推廣 Promotion from Online to Offline

近三十年的建築生涯,目睹著許多的變化,建築不再是繁華街道的立面, 商業建築漸漸變成品牌的載體,商廈低層的外觀改由旗艦店設計師執筆,玻璃幕牆成了LED的畫板,樓宇成了大型廣告的支架,廣告收益隨時較室內空間租金為高,至使許多建築師,感到商業建築沒有發揮的空間,只好寄望有日能做自由度較大的公建或文化項目。與此同時,虛擬的空間,媒體的普及,亦挑戰著傳統"磚頭"的重要性,網上銷售的便捷令實體店要重新定位,線上線下大比拼,爭的都是大眾的眼光,和被瀏覽的機會。與其慨歎時移勢易,不如與時並進,擁抱改變,所以這夜便請來不同背景的專家,讓我們來談談今天這場各出奇謀、鬥遠鬥鬧的世紀推廣大戰。




Bruce Kong 創辦的POAD,相信香港無人不識,那簡潔鮮明的名稱,代表著Passion for Outdoor Ad ,(我覺得還可以看成Promotion + Road),那醒目的鮮青色背景、粗體白字標記,都教人一見難忘,這都歸功於Bruce對平面設計的濃厚興趣和敏銳的觸角;Bruce 為了保持品牌形象,要求每兩個月便更換隧道旁的大招牌,好讓招牌在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光潔亮麗;要讓品牌成為行業的龍頭,Bruce要求每個招牌都要"入則",正式獲得屋宇署的認可,不走違章建築的捷徑,將昔日遺下的"無則招牌"幾乎全部取締

POAD的成功故事, 可追溯到Bruce二十多年來的努力,一如許多成功的創業者,都經過做推銷的洗鍊,Bruce在未自立門戶前,已從事多年招牌的市場推廣,承擔同事們餘下的"豬頭骨",卻讓他磨鍊出不凡的身手、有機會接觸到不尋常的客戶和項目,並幸運地遇上了充滿人情味的顧客,預繳一年的費用,為他解決了創業現金流的問題。多年來,面對著許多困難,如建造全港首個巨型旋轉招牌、禽流感低潮等,卻又一一化險為夷,甚至更上一層樓,業務亦由傳統招牌伸延至其他類別,如街上的電車站、建築物的幕牆、隧道入口等; 由私人商廈走到政府物業,由傳統打印到電子屏幕;由平面走向立體等。

二十多年來,他亦目睹不少行業的轉變,隨著彩色印刷的普及,廣告招牌已變得鋪天蓋地,要突圍而出,殊不容易,他最近便留意到蘋果電腦的策略,選擇周邊無其他廣告的位置做宣傳,令訊息在無雜音的環境下而變得特別清晰響亮。公司生意日漸成長的同時,經營環境也面對不少挑戰,除了行業競爭日趨劇烈,要不停尋找藍海的市場空間,亦目睹了香港行政環境的轉變,不過,Bruce 引用了電影一代宗師中的一句對白來勉勵大家要努力不懈,不要氣餒,只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做商場項目多年,便知道今天的商場,除了必備的網頁和面書Facebook外,還要建立自己的應用程式,千方百計利誘客人下戴,目的不只是希望客人接收商場的宣傳訊息,更重要的是收集客人的資料,方便商場分析客群的背景和喜好。要和客人建立長期的關係,最有效的途徑,還是要善用社交媒體,特別是面書Facebook,讓客人緊貼商場的一舉一動,在芸芸的香港商場中,便以K11的facebook 在這方面做得最為出色,建立了超過十六萬的社交網絡圈子,所以我便請來了社交媒體背後的負責人Matthew Chan,分享一下心得。
Matthew Chan of K11

短短的交談,便知道Matthew 非常博學,他做過廣告公司及大品牌的網絡媒體工作多年,他告訴我們,做社交媒體必須對新事物有敏銳的觸角,能洞悉大潮流和趨勢,而今天做社交媒體,大眾對直接的宣傳廣告,都十分抗拒,故在Facebook要將推銷的工作化整為零,平日要為讀者提供大量有趣的內容,只能偶爾將訊息不知不覺地滲進內容之間,盡量不留痕跡,因為社交網絡上太露骨的推銷"hard sell",會讓"粉絲"卻步。當客戶覆蓋內地時,還要解決內地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網絡平台,工作一點也不容易,幸好,K11的品牌性格鮮明,致力將藝術與商業結合,將商場化身成博物館,這個另類的定位,讓品牌有更清晰的主題去設計版面、尋找點子、做好內容。
Picture by Hugo Poon

同場我也請來我的一位好朋友Hugo Poon,他是業餘的攝影師,玩的不是器材和人為的效果,而是在香港街角中,捕捉一刻不經意的美麗構圖,一刹那別緻的景物交錯,一偶戲劇性的光影效果,沒有刻意經營自己的網站或大攪個人展覽,只是把照片放在Flickr "One day in my life" 的相集上,已有四萬多的追隨者,更有千多萬的點擊率,甚至有人希望使用他的照片來作唱片的封套,這一切都要多謝今天開放的網絡平台,為人帶來分享的機會,相信再也沒有人需要怨言,自己懷才不遇了。

最後,我還請來了另一位做傳統媒體推廣的好朋友,Mianco Wong,她創立了文心公關 Mention PR,短短創業幾年,已為不少大型文化藝術項目做傳媒推廣,讓報章雜誌爭相報導,為項目帶來數以百萬元計的傳媒宣傳收益,她為我們分享了她做傳媒推廣的心得,要點在於項目的故事線,我們建築業常說的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她強調的卻是"Story, Story, Story", 故事要有深入的內容和有趣的新聞角度,方能引起傳媒的興趣,作出詳盡及較大篇幅的報導,善用名人效應及舉辦有趣的活動節目,亦大大加強項目的宣傳效果。



愛挑戰、不安本份的她,見公關工作已漸上軌道,又再攪新意思,舉辦新藝潮國際藝術博覽New Art Wave Expo ,她有見香港大小藝術展銷平台,都以畫廊為單位,那些未受畫廊垂青的藝術家,苦無展出的機會,決定舉辦以個人名義參展的平台,首屆獲得澳門威尼斯人酒店的場地贊助,定於今年八月二十八至三十日舉行,還設立多個獎項,請來許多星級評判,短短幾個月的籌備,便攪得有聲有色,對她那辦事的能力,面對新挑戰的勇氣,那份對文化藝術的熱誠,真的叫人佩服。

今天,我們常說資訊泛濫,人們開始對不停更新的網上資訊麻木,對周邊七彩斑斕、鋪天蓋地的廣告視而不見,要再找住大眾的目光,顧客的心,好不容易,但與此同時,這場推廣大戰也變得異常的公平,擁有雄厚資金的不一定有絕對的優勢,相反地,只要有好的內容,即使個人匹馬、小企業,也一樣可以得到被賞識、被傳頌的機會。

Monday, May 18, 2015

ARSPIRE 7.1 設計師傢俱 Designer furniture

走上創業路,就像摒棄一條安全的康莊大道,走上崎嶇迂迴的羊腸小徑,看不清前路,但往往每轉一彎,又到了一個新的境地,充滿著刺激和驚喜,就像我無心插柳,為了善用PMQ小店的空間,卻又開展了靈活傢俬的設計; 為了盡用新舞台帶來的機會,又開展了ARSPIRE這個分享平台,雖然每個月我和Eli 都要硬著頭皮、厚著面皮去找嘉賓,挖空心思定主題,不免有點壓力,但每次開完分享會,都讓我們感到異常的滿足,不單看見嘉賓之間的互動和化學作用,作為聽眾,無不覺得獲益良多。就像今次,我們環繞著設計師傢俱(Designer Furniture),找來幾位不同背景的創業人,分享各自的故事,探討傢俱產品面對市場的挑戰和困難。


David Chiu獨個兒創立了香港著名的Aluminum ,相信是香港最為人認識的計設師傢俬專門店之一,在租金異常昻貴的香港,做傢俱店有多吃力可想而知,更何況是市場相對狹窄,還要面對摹貨臨林的高端名師傢俱,但Aluminum一直能堅守店的方向,保持清晰的產品定位和形象,真的一點也不簡單。

曾讀建築的David在走上創業路前,其實已在其他行業打滾多年,練了一身商業的好武功,他一再強調我們要學會從顧客的角度來看產品,而商店的空間佈置、貨品陳列,便要好好抓住顧客的目光,讓他們在店內多留連一會,他認為做生意離不開三個P字,People,Priority,Planning。他更向我們分享了他口中的一套"拳"-銷售的AIDA,由Attraction, Interest, Desire 到Action,如何把客人引進來,對產品或服務發生興趣,遂產生購買的意慾,最終到付諸購買的行動,對開始學做零售的我們最為受用。

David 謙稱自己創業之所以能夠成功,亦與大時勢不無關係,他昔日開業,市場設計師傢俱貧乏,且正直科網公司成立熱潮,加上大批新發行的時尚雜誌,紛紛用設計師傢俱來定位及趕時髦,為他的生意帶來可觀的市場。但今天時勢已大不同,他不諱言今天零售生意已不易做,做室內項目才是他今天的主要業務,且還要學會一點財技,方能在困難的環境站穩腳步。











已獲多個設計獎項的James Lee不曾攻讀設計,而是出身於機械工程,自小熱愛飛機的他,有見飛機上同坐的人要爭用一個扶手,設計出U型的兩層扶手,形似萬字夾,並以Paperclip為名成立公司,他耗盡積蓄,在多個國家為這設計註冊專利,但花費不菲的專利,許多的獎項和榮譽,並沒有為他帶來實質的訂單,歸根問題所在,他相信可能因市場與產品錯配的問題, 最面對空間的不足,往往是廉價坐位的市場,成本的控制可能遠較客人的舒適為重要,故不會投入資源去改善扶手的設計。這個經驗也讓他反思,設計必須為客戶帶來實質的好處,所以他的最新設計-"Butterfly"便嘗試設計出可以靈活變化的飛機坐位,同時滿足較寬敞舒適的商務艙要求,又可變成較緊湊的經濟艙坐位,希望增加航班賣位的靈活性和實質的收益。

雖然James 的Paperclip 扶手設計沒有找到真正的客戶,但天道酬勤,為了推銷這設計,他鼓起了勇氣,冒昧向各大飛機生產商叩門,雖然扶手賣不出去,卻讓他建立了飛機室內設計師的形象,獲得小型飛機生產商的青睞,接下飛機室內設計的項目,雖然礙於設計非他的專業,工作不得不另覓設計伙伴合作,但他卻發現了另一商機,原來要展現飛機的室內設計,需要製作大型而逼真的模型,這種模型,外地取價高昻,讓他進入了這個市場。所以他很欣慰地告訴我們,最近朋友問他,甚麼是他的興趣,他默然發現自己已沒有所謂的興趣,他曾非常喜愛的--飛機、砌模型、解難等,都一一成為了他每天在做的事情。能把自己的興趣,轉化成自己的工作,你說有多幸福呢! 所以我一回家,便馬上和我的兒女分享,好讓他們朝這個人生目標進發,每天都過著快樂的日子。












去年建異師遷的展覽,看見年青建築師Eric Tong設計的椅子,甚有大師手筆的風範,還有他那既實用又像藝術裝置的環形衣架,對這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想到現在我們成了PMQ的"樓上樓下"(他在S305,我在S405)。Eric在英國倫敦大學受建築教育,並先後在名建築師Zaha Hadid和Future System的公司工作,2009年遇上金融風暴,輾轉被推上創業的道路,成立了設計工作室Eravolution,他把蜂巢式的木折簾套在金屬的"脊柱"上,造出Zpine系列的椅子,設計為他贏取了多個國際設計獎項,最近更把原來的木材,以塑料代替,變成能疏水、適用於室外的椅子,正式推出市場。最近他又在研發另一項新產品,利用布包板料,折出一張雕塑感很強的折椅Ztealth。除了這些產品外,他也按個別項目的要求,創作一些嚴控成本、批量生產的傢俱。




最後,我也分享了自己的設計,為使the HK room 小店可靈活佈置,作多種用途的Stem Cells可移動組合傢俱 ,設計最大的特色是那置於底部的板車,並由這個概念衍生出來的其他設計,如中國銀行造型的儲物箱; 及後應商場的邀請,作為農曆年裝飾的羊主題傢俱,包括可以組合成多種形狀,會點頭的"頭頭是羊"; 可以同時側放成為條椅、疊放成組合櫃的"羊群效應"; 可以上線有轆的羊折枱;還有小孩的羊坐椅。這些作品雖然口碑不俗,且垂詢的人不少,但發現生產、成本控制,以至銷售渠道,都面對很大的問題,還需一一解決,方能推出市場。

從各人的經驗分享中,讓我深深感受到,設計師要做出一些創新有趣的設計不難,但要做出一件有真正市場的產品則毫不容易。設計只是產品的開始,沒有良好的銷售渠道,沒有生產線的配合,沒有為成本把好關,設計就可能永遠停留在原型的階段,算不上是一件真正的產品。



Friday, April 17, 2015

ARSPIRE 6.1 商品與藝術 Commercialism and art















多年前,曾請黃炳培Stanley Wong 為我的學生講創意課,他啟蒙了不少學生;今夜請他來我這小小的分享平台,本想讓他談談他以又一山人名稱做的紅白藍系列,由藝術品轉化成商品的故事,但是,他帶來的卻是他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叫在坐的人,無不反思自己身處何地,又想去何方? Stanley 的一生,就如其藝名,一山之後又一山,既入世又出塵。

先談談Stanley, 自己也認識不少大師級設計師, 許多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Stanley 就是永遠那麼親切,他會為一個朋友的朋友的女兒,周末花上兩小時,撥開她想入廣告行的疑團;他會為我這小活動,早到一小時無暇吃飯,確保器材安排妥善、演講順暢;最後,他還要為我這失敗的攪手,因安排不善而弄得人丁單薄的尷尬場面解窘,這一切也是我對Stanley尊敬不已的原因。 


Stanley雖是廣告界頂尖級人物,更多人認識的怕是他源自「八大山人」的藝名--「又一山人」,和那象徵正面香港人堅毅不屈精神的紅白藍作品。本以為他順理成章,把其家傳戶曉的藝術商品化而衍生了紅白藍系列的產品,沒想到那竟只是他的一份"義工",將許多藝術家認為無價的藝術標記,就隨便用來包裝一個志願機構新生精神康復會的出品,對那些以自己作品市值為榮的藝術家來說,怕是匪而所思了。他也為我解開多年來的糾結,我總覺商品化了的藝術已變質, 他卻認為,重要的只是能否感動人,啟發人,是否已昇華至另一層次,至於形式,是藝術、是商品,根本不重要。


超乎常人的還有Stanley 不停的自省。三十出頭已紅透廣告界,別人可能會為年少得志而沾沾自喜,他卻是面對無限的不安,心怕人生如此,決定告別前傳,重生再出發,將人生分割出另外兩份,三分一給藝術,三分一給社會,只剩餘三分一用來"揾食"糊口,同時扮演著教育工作者、社工、傳道人的角色。

為自己入行三十年做紀念展What's Next 三十x30,他請來三十位世界殿堂級人物一起創作,歷時多年,每一對作品都記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和朋友的真情交流和"對話"; 今年五十四歲的他,已經開始籌劃著六年後六十歲的自己,他提醒大家五個做事的狀態: 從能做、愛做、應做、需做,到最重要的「正在做」,坐言不起行,一切都只是空談。這都教我們這些短視,缺乏毅力和計劃,只說不做的人好好反省。

未來,他期望把自己切割出來的「又一山人」身份,慢摱走進他的工作中,讓他可以將理想和信念,帶進日常的生活中。這正是我認識的的Stanley,既入世又出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