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May 18, 2015

ARSPIRE 7.1 設計師傢俱 Designer furniture

走上創業路,就像摒棄一條安全的康莊大道,走上崎嶇迂迴的羊腸小徑,看不清前路,但往往每轉一彎,又到了一個新的境地,充滿著刺激和驚喜,就像我無心插柳,為了善用PMQ小店的空間,卻又開展了靈活傢俬的設計; 為了盡用新舞台帶來的機會,又開展了ARSPIRE這個分享平台,雖然每個月我和Eli 都要硬著頭皮、厚著面皮去找嘉賓,挖空心思定主題,不免有點壓力,但每次開完分享會,都讓我們感到異常的滿足,不單看見嘉賓之間的互動和化學作用,作為聽眾,無不覺得獲益良多。就像今次,我們環繞著設計師傢俱(Designer Furniture),找來幾位不同背景的創業人,分享各自的故事,探討傢俱產品面對市場的挑戰和困難。


David Chiu獨個兒創立了香港著名的Aluminum ,相信是香港最為人認識的計設師傢俬專門店之一,在租金異常昻貴的香港,做傢俱店有多吃力可想而知,更何況是市場相對狹窄,還要面對摹貨臨林的高端名師傢俱,但Aluminum一直能堅守店的方向,保持清晰的產品定位和形象,真的一點也不簡單。

曾讀建築的David在走上創業路前,其實已在其他行業打滾多年,練了一身商業的好武功,他一再強調我們要學會從顧客的角度來看產品,而商店的空間佈置、貨品陳列,便要好好抓住顧客的目光,讓他們在店內多留連一會,他認為做生意離不開三個P字,People,Priority,Planning。他更向我們分享了他口中的一套"拳"-銷售的AIDA,由Attraction, Interest, Desire 到Action,如何把客人引進來,對產品或服務發生興趣,遂產生購買的意慾,最終到付諸購買的行動,對開始學做零售的我們最為受用。

David 謙稱自己創業之所以能夠成功,亦與大時勢不無關係,他昔日開業,市場設計師傢俱貧乏,且正直科網公司成立熱潮,加上大批新發行的時尚雜誌,紛紛用設計師傢俱來定位及趕時髦,為他的生意帶來可觀的市場。但今天時勢已大不同,他不諱言今天零售生意已不易做,做室內項目才是他今天的主要業務,且還要學會一點財技,方能在困難的環境站穩腳步。











已獲多個設計獎項的James Lee不曾攻讀設計,而是出身於機械工程,自小熱愛飛機的他,有見飛機上同坐的人要爭用一個扶手,設計出U型的兩層扶手,形似萬字夾,並以Paperclip為名成立公司,他耗盡積蓄,在多個國家為這設計註冊專利,但花費不菲的專利,許多的獎項和榮譽,並沒有為他帶來實質的訂單,歸根問題所在,他相信可能因市場與產品錯配的問題, 最面對空間的不足,往往是廉價坐位的市場,成本的控制可能遠較客人的舒適為重要,故不會投入資源去改善扶手的設計。這個經驗也讓他反思,設計必須為客戶帶來實質的好處,所以他的最新設計-"Butterfly"便嘗試設計出可以靈活變化的飛機坐位,同時滿足較寬敞舒適的商務艙要求,又可變成較緊湊的經濟艙坐位,希望增加航班賣位的靈活性和實質的收益。

雖然James 的Paperclip 扶手設計沒有找到真正的客戶,但天道酬勤,為了推銷這設計,他鼓起了勇氣,冒昧向各大飛機生產商叩門,雖然扶手賣不出去,卻讓他建立了飛機室內設計師的形象,獲得小型飛機生產商的青睞,接下飛機室內設計的項目,雖然礙於設計非他的專業,工作不得不另覓設計伙伴合作,但他卻發現了另一商機,原來要展現飛機的室內設計,需要製作大型而逼真的模型,這種模型,外地取價高昻,讓他進入了這個市場。所以他很欣慰地告訴我們,最近朋友問他,甚麼是他的興趣,他默然發現自己已沒有所謂的興趣,他曾非常喜愛的--飛機、砌模型、解難等,都一一成為了他每天在做的事情。能把自己的興趣,轉化成自己的工作,你說有多幸福呢! 所以我一回家,便馬上和我的兒女分享,好讓他們朝這個人生目標進發,每天都過著快樂的日子。












去年建異師遷的展覽,看見年青建築師Eric Tong設計的椅子,甚有大師手筆的風範,還有他那既實用又像藝術裝置的環形衣架,對這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想到現在我們成了PMQ的"樓上樓下"(他在S305,我在S405)。Eric在英國倫敦大學受建築教育,並先後在名建築師Zaha Hadid和Future System的公司工作,2009年遇上金融風暴,輾轉被推上創業的道路,成立了設計工作室Eravolution,他把蜂巢式的木折簾套在金屬的"脊柱"上,造出Zpine系列的椅子,設計為他贏取了多個國際設計獎項,最近更把原來的木材,以塑料代替,變成能疏水、適用於室外的椅子,正式推出市場。最近他又在研發另一項新產品,利用布包板料,折出一張雕塑感很強的折椅Ztealth。除了這些產品外,他也按個別項目的要求,創作一些嚴控成本、批量生產的傢俱。




最後,我也分享了自己的設計,為使the HK room 小店可靈活佈置,作多種用途的Stem Cells可移動組合傢俱 ,設計最大的特色是那置於底部的板車,並由這個概念衍生出來的其他設計,如中國銀行造型的儲物箱; 及後應商場的邀請,作為農曆年裝飾的羊主題傢俱,包括可以組合成多種形狀,會點頭的"頭頭是羊"; 可以同時側放成為條椅、疊放成組合櫃的"羊群效應"; 可以上線有轆的羊折枱;還有小孩的羊坐椅。這些作品雖然口碑不俗,且垂詢的人不少,但發現生產、成本控制,以至銷售渠道,都面對很大的問題,還需一一解決,方能推出市場。

從各人的經驗分享中,讓我深深感受到,設計師要做出一些創新有趣的設計不難,但要做出一件有真正市場的產品則毫不容易。設計只是產品的開始,沒有良好的銷售渠道,沒有生產線的配合,沒有為成本把好關,設計就可能永遠停留在原型的階段,算不上是一件真正的產品。



Friday, April 17, 2015

ARSPIRE 6.1 商品與藝術 Commercialism and art















多年前,曾請黃炳培Stanley Wong 為我的學生講創意課,他啟蒙了不少學生;今夜請他來我這小小的分享平台,本想讓他談談他以又一山人名稱做的紅白藍系列,由藝術品轉化成商品的故事,但是,他帶來的卻是他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叫在坐的人,無不反思自己身處何地,又想去何方? Stanley 的一生,就如其藝名,一山之後又一山,既入世又出塵。

先談談Stanley, 自己也認識不少大師級設計師, 許多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Stanley 就是永遠那麼親切,他會為一個朋友的朋友的女兒,周末花上兩小時,撥開她想入廣告行的疑團;他會為我這小活動,早到一小時無暇吃飯,確保器材安排妥善、演講順暢;最後,他還要為我這失敗的攪手,因安排不善而弄得人丁單薄的尷尬場面解窘,這一切也是我對Stanley尊敬不已的原因。 


Stanley雖是廣告界頂尖級人物,更多人認識的怕是他源自「八大山人」的藝名--「又一山人」,和那象徵正面香港人堅毅不屈精神的紅白藍作品。本以為他順理成章,把其家傳戶曉的藝術商品化而衍生了紅白藍系列的產品,沒想到那竟只是他的一份"義工",將許多藝術家認為無價的藝術標記,就隨便用來包裝一個志願機構新生精神康復會的出品,對那些以自己作品市值為榮的藝術家來說,怕是匪而所思了。他也為我解開多年來的糾結,我總覺商品化了的藝術已變質, 他卻認為,重要的只是能否感動人,啟發人,是否已昇華至另一層次,至於形式,是藝術、是商品,根本不重要。


超乎常人的還有Stanley 不停的自省。三十出頭已紅透廣告界,別人可能會為年少得志而沾沾自喜,他卻是面對無限的不安,心怕人生如此,決定告別前傳,重生再出發,將人生分割出另外兩份,三分一給藝術,三分一給社會,只剩餘三分一用來"揾食"糊口,同時扮演著教育工作者、社工、傳道人的角色。

為自己入行三十年做紀念展What's Next 三十x30,他請來三十位世界殿堂級人物一起創作,歷時多年,每一對作品都記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和朋友的真情交流和"對話"; 今年五十四歲的他,已經開始籌劃著六年後六十歲的自己,他提醒大家五個做事的狀態: 從能做、愛做、應做、需做,到最重要的「正在做」,坐言不起行,一切都只是空談。這都教我們這些短視,缺乏毅力和計劃,只說不做的人好好反省。

未來,他期望把自己切割出來的「又一山人」身份,慢摱走進他的工作中,讓他可以將理想和信念,帶進日常的生活中。這正是我認識的的Stanley,既入世又出塵。

Monday, March 16, 2015

Arspire 5.1 網絡推廣與銷售 Online platforms for promotion and retailing

二月踫上了農曆新年假期,活動日期一改再改,為嘉賓帶來許多不便。這夜,有些嘉賓無法出現,也有些可能趕不及來,始終元創方不是一個很方便的地方,放了工那麼疲累,老遠跑來施而非受,不竟是一種挑戰。但幸好,出席的其他嘉賓,來自不同的背景,大家互相認識交流,產生了很有趣的化學作用,要是日後大家因此有機會合作,那我這個分享會便真的有意義了。

Jeannie 來自香港的網上集資平台Fund4ip ,介紹了平台的創辦理念和背景,創辦人是伍錦永博士和他的兒子Henry Ng,伍博士是資深的工業家,有見生產商找不到設計師,設計師找不到生產商的問題,找來強大的各行各業聯會作後盾,開發了專為港人而設的港版網上群眾集資(Crowd funding)平台,解決香港人沒有外國戶籍,無法使用如Kickstarter等外國網站作群眾集資的問題。雖然平台只在起步階段,項目有限,且集資金額不大,但始終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它不單可以為新產品尋找市場,以便投產,它還可以為各式活動籌集開辦的經費,甚至有人用來集資到外地體驗生活,以便日後將經歷結集成書。

最重要的是申請人不單可從中籌募資金,更會得到資深創業人的建議和幫忙,撘建人脈,提供市場、推銷、定價等意見,甚至幫忙拍照上架,不是一個冰冷的電子商貿平台,而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為有夢想的人伸出援手的地方。當然,服務需要一定的成本,他們會收取約籌集金額的10%,以支付Paypal的手續費和平台的營運費用。


Pixelbread 創辦人  可洛

















像素麵包 Pixelbread, 一個專業的文化藝術網上平台,除了張貼活動和課程外,還有藝術評論和推介。網站始創於2006年,迄今已辦了九年,每月留灠人數約30,000(不計重複的),以這種與金融賺錢無關、又非吹水罵人,更沒明星八卦新聞的文化平台來說,能有此數目,實在很了不起。不過,最有趣的,還要算是那很有氣質的創辦人--可洛 。他看來像個不到三十的小伙子,留了一頭平額齊眉、兩側垂絮的bob look 直髮,斯文地告訴大家他是個寫小說的文人,很難想像他是個網站的創辦人。他解釋網站的成立,源於早年的一本文學雜誌,為了推廣這雜誌,他自行創立了這個平台,雖然這本和友人一起攪的雜誌已停辦多年,但他這個個人建立的網站卻屹立至今。

大家對他如何營運這個網站,並可堅持九年,都感到萬二分好奇。他設計的平台,經數度優化而成熟,"砌磚"的格式昔日別樹一格,今天已甚為常見,程式設計可讓文化藝術單位直接張貼資料,所以他每天只用花約半小時,"巡視"一下有沒有違規行為(如張貼與網站性質不符的資料、又或不停張貼相同資料以"爭頭位"等),把不當的"下架",便可維持網站的運作。除了網站外,他會在他的facebook 張貼資料,推廣有趣的活動和課程,還創辦了免費的電子報,每半個月發行一次,訂閱讀者約有4000。他形容自己是個超級宅男,沒有IT背景,遇上問題,只好在網上的討論區尋找答案,是無師自通的一族,真是了不起啊!

至於營運資金方面,因網站已有一定的認受性,記者不時來訪"攞料",追蹤香港的文化藝術活動,以致大型機構或政府會來網站買位,藉此推廣他們的藝文活動,也讓他可以保持"清高",不張貼任何商業廣告,不受政府資助的約束,也不讓擁有許多粉絲的名星和品牌活動上架,混濁了網站的性質。

除了這些網絡平台外,也請來了開網上花店花妍 Myflorist 的Margaret,她不停謙稱自己只是使用現成的"罐頭"網站,在已有的格式上設計自己的網頁,其實,她這類的例子可能對我們這些對網店一竅不通的人來說,參考價值更高。她由產品拍照上架,定價接單,製作交貨都一手包辦,遇上大時大節,可說忘得不可開交。為了推廣網站生意,她的女兒也協助她利用店的Facebook, 推廣生意,她也在香港人常用的yahoo買搜尋結果的排位,起初買了每個各售600元的「花束」和「網上花店」等名詞,後來干脆只買「花束」一詞。網站大量的款式,全靠她平日為客人來訂的產品拍照留案,集腋成裘。

網站不單為她帶來賣花的生意,也成了外間接觸她的渠道,因而有機構承聘她為插花導師,讓她把自己的興趣化成全職的工作,怪不得相識多年,她的心境和樣貌都能保持得那麼青春,這個我是由衷的佩服。天下人,說的多,做的少,肯為自己所熱衷的努力,付諸行動,可不容易。這也讓我和她這些生於電腦時代前的人,再次可與時代接軌,和自己的兒女有共同的興趣和話題。

除了上述的,也把早前Kapok創辦人Arnault Castel 分享有關網店的經驗,一併轉述一下。Arnault 解釋由於網店不像實體店一樣,有實物可看,又有售貨員介紹,每件在網站銷售的產品都需要很吸引的照片,詳細的說明和介紹,功夫一點也不少。此外,網店因不受區域的限制,對手來自四方八面,競爭異常的慘烈,價格也因此不能定得高,故更適宜銷售一些減價速銷的貨品。話雖如此,今天任何一間零售精品店,網店已是不可或缺的了,縱使客人不一定會在網站購買貨品,但郤會藉它預覽商店,尋找地址,然後來店購物。

簡單總結一下嘉賓的經驗如下:
1.照片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說的了。
2.Facebook 始終是最易更新,最有效發佈消息的地方,亦正因它更新頻密,被搜尋到的機會和排名,許多時也較原網站更高。
3.一如其他不收費的網站服務,排名先後是平台的資產。
4. 適當地購買搜尋的關鍵詞,的確有助網站接觸客戶群。

Sunday, February 8, 2015

Arspire 4.1 梁志天與梁景華的設計管理經驗分享-質與量的平衝 Design for love only? Balancing profitability and quality



一月二十九日,我小小的店,竟請來了兩位國際知名的室內設計大師--
梁志天(Steve Leung) http://www.steveleung.com 
梁景華(Patrick Leung) http://www.paldesign.cn
Patrick 一直都是我的良師益友(Mentor),應我的邀請並不出奇,難得Steve 和我並不稔熟,沒想到冒昧求教,他卻爽快得很,馬上答應。許多人或許以為他們工作繁忙,無暇提攜後輩,其實在國內,他們都經常被邀出席大小講座,和人分享他們的經驗,但在香港,這類活動是出奇的少,這也令我覺得這個晚會機會難逢,更有意義。 

Steve 和 Patrick 分別分享了他們求學、創業,以至日後成功建立品牌,公司擴張(Steve 至四百多人; Patrick 至百多人)的故事。雖然他們兩人經營公司的模式和手法不盡相同,但兩人的成功都可追溯到一些相同的元素。

目標清晰、計劃周詳
Steve 一早已認定自己會創業,打從他入大學的第一天,他已向同學派名片,馬上換來「老板」的稱號。在首年推行Year Out之時,大家對此還未認識,他便主動參與,好讓他和女友錯開畢業時間,互相幫忙。畢業後,他更在短短的幾年間,分別在小公司實習,以便考牌; 在屋宇署結人脈; 在其士的私人參建居屋項目上,同時站在業主和承建商的崗位,學習管理工程項目及許多實用建築知識。

Patrick 自幼熱愛繪畫,讀設計成了他最好的出路,他得悉名設計師Alan Gilbert將會是畢業試的校外考官(External Examiner),他便有計劃地到那兒當暑期工,摸清Alan Gilbert的風格和喜愛,最終果然獲得優異成積,亦於畢業後,順利進入該著名公司工作。之後,他在建築師樓(P&T)工作,吸取了建築師的長處,如幾何的應用、概念的追求等,讓他的設計,很好的配合建築物本身的理念和個性,並立志進入P&T的管理層。當累積到一定的人脈和往績時,他便自立門戶。


做事敏捷、寓工作於娛樂
Steve不諱言在香港大學年代,只用了三分一的時間在學習上,其餘的兩個三分一分別花在球場上和「賺外快」上,這都有賴他特快的辦事速度,運動也讓他培養了堅忍的精神。

Patrick 經常掛在口中的,都是「好玩」二字,他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喜好,近年他最愛玩的是弧線,他一再強調平面的重要,所以他都會親自下筆,並能很快地把平面和大方向定下來,讓員工繼續發揮。


學好用人、下放責任
Patrick 建立了很好團隊,承擔了公司不同的工作,他有一個有趣的用人哲學,他認為最好的員工,該是有點技能缺憾的,一般是「會說不會做,會做不會說」,如果兩者兼備的,都非池中物,不會留在公司太久,想一想,又真的很有道理。

正當大家都認為設計工作不好下放的時候,Steve卻提出另一套管理哲學,令大家猛然重新思考。他舉了Armani 的例子,Armani可以同時涉獵許多不同的範疇,由時裝、家品、化粧,甚至酒店。又如名廚Robuchon ,如果設計不好管,那烹調食物不是更難嗎? 每種食材狀況都不一樣,這些三星級大廚,如何可能分身於世界各地,開設餐館呢? 我們又可曾期望在這些餐館內,踫上這些明星大廚呢; 放諸設計之上,當公司達到一定的規模時,我們不可能親自接見每個客戶,亦不能為每個項目親自操刀,公司要的是管理好作品的機制(QC),達到業主要求的水平,而非一定要和自己的同出一轍。亦因為這個,Steve 在合約中加入條文,道明自己是不會親自出席項目的會議,業主也不能期望他的出現。
除了品質管理(QC)外,Steve認為他作為公司的主管,另一個要建立好的是研發(R&D)部門,為公司定立未來的方向,讓公司追得上時代的改變,迎接日新月異的潮流和科技。


關鍵時刻、把握機會
Steve在自立門戶之後,決定和周德年合夥,讓公司在短時間,增長至一定規模,雖然兩人最終還是拆夥各自發展,但對公司的成長,還是起了關鍵的作用。
Steve的成名作是住宅項目的示範單位,雖然此類項目不一定利潤豐厚,但勝在項目對外開放,宣傳效果強大,加上室內設計周期短,令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在香港及中國室內設計界打響名堂。

Patrick 的轉捩點是受到香港富豪的賞識,為他們設計了許多大宅室內,這些項目為他建立了很好的往績信心


善待別人
Steve初期創業,都來自自己的朋友,甚至是一些不算是很稔熟的人,他深信做生意如做人,你的際遇都反映了你平日怎樣待人。

Patrick沒有多說,但我和Patrick相識於微時(不算太久,只是28年!)他總是有問必答,樂於助人,還不時鼓勵我創業。他在深圳華僑城OCT的辦事處,更周期性攪講座,請來各方專家名師,和年青人分享知識,實在難得。

為何走上室內設計路?
香港不少有才華的建築師,最終都在室內設計的領域發光,而非建築,我們問Steve,為何選了室內設計,Steve解釋道,他拆夥後是同時成立了建築和室內設計兩間公司,但很自然地,公司在室內設計方面發展得很好,以至今天成為了公司的主要業務。
席間,大家再研究這個議題,一方面,室內設計周期短,容易見到成效,不像建築,需時多年。加上香港的情況,公建都在建築署;大的項目,公司必須達到一定規模,非新創業的小公司所能參與;房地產項目,各業主都自設強大的團隊,由一些對設計不大認識(又或以為認識)的人掌舵,建築師許多時,就只是一雙執行命令的手,沒有多大發揮的機會。
我們問Steve,他把自己一手建立的品牌買了出去,是否會感到可惜,但他卻說他感到如釋重負,這對於公司和員工也是很正面的,因為員工不用再擔心公司前景會受到自己的存亡所影響。

Steve有別於一般設計師,許多設計師都只鐘情於設計,而Steve對管理也具有很大的興趣,或許天生體內就流著企業家的血,所以能建立這麼具規模的設計公司。






Monday, December 29, 2014

Arspire 3.1 自助3D 打印 Prototyping with your own 3D printer

十二月十七日的晚上,我小小的the HK room 集了多個有豐富3D 打印經驗的專家 (各人背景,見下面英文介紹),來一個心得交流會。



Andrew 和 Bufee, 還有檯面上他們自家設計和打印出來的作品























Andrew 和 Bufee,從事產品設計,就如許多建築師一樣,深覺工作苦悶,重重現實的限制,未能在平日的工作上,一展自己設計的所長,為了追求自己的興趣,毅然租下台灣展位,然後自資購置3D打印機,在兩三個月時間內,通過不斷的失敗和嘗試,把自己創作的世界,一個不再自轉,兩端面對極冷極熱的星球上,在冰天雪地地段行走的陸空交通工具,設備完善的太空基地,內有操作各式機械的人員,建構出一個1:12的超現實世界。他們的坐然起行,把理想付諸行動,實在令人欣佩,會後晚飯時,大家都鼓勵他們進一步發展這個有趣的構想,化實研為真的產品。


Ken 為我特製的Q字咭片座,多有心思啊!



















Ken研究的是城市公共空間,沒想到也在過去一年,從事3D打印研習,並設立了網上平台,.www.3dgiftcentre.com 及
https://www.facebook.com/3dgiftcentre 讓客人訂製別具個性的禮品,自己更設計出有趣的公仔,頭部可以套上客人的面孔,雖然這些彩色打印,不是一般家用的打印機所能打出來的效果,必須委托專業打印公司,故此成本不菲。此外,他也嘗試把自己的設計,送到外國去,變成精緻的銀飾,日後相信大有作為。他更為我設計了以上的Q字咭片座,完全讓我體會到別人為你特別設計禮物的那份心意。

各人爭相試帶Edmond 和Jonas 創作的眼鏡